2012年5月30日星期三

飘洋过海来看我

千山万水的奔赴,主次目的早已颠倒,从约定好的那一刻起。

日影飞去,漫长的等待,终于快到尽头。说不期盼,是欺己;说不兴奋,是欺人;说不惶恐,更是自欺欺人。36天,864小时,51840分钟,3110400秒;惴惴的心情,隐隐的雀跃,反复的思量,若果没有超负荷的工作压缩这等待的108个秋,我不知道,该如何敖过来?!

明天,你就要飘洋过海来看我了。明天,就可以看到心心念念的你了。没想到,当年隔着电话线放给你听的我的心愿,到头来由你演绎成真。在做出来很多选择已然无法回返的今天,在梦想被狠狠击碎之后,依然是这般奇情的你啊,再一次,成全了我的卑微念想。我呢?能否将递给过你又绝然折断的橄榄枝,如你所愿般接续好,并且恒绿常新呢?我又该,如何拾掇好这芜杂的情绪,给彼此一个独一无二呢?

2012年5月5日星期六

山长水阔何处问

一周不得眠,克制着不打电话寻求帮助,靠了两片安眠药,才有两夜昏昏沉沉的黑甜乡驻留,膨胀欲裂的头痛稍事缓解。

从飞机落地始,到今日,过了一个又一个期待点,你一反常态的安静。是不是,身体又开始进入衰弱的周期呢?心焦难耐,想要去网上搜寻足迹的欲望开始蔓延,要一再念及之前的“誓言”,才算生生忍住了手指的敲击。

无数排列组合的比较后,航空公司、行程、差旅申请、批复、机票、旅馆,终于一一确定,呕心到想吐的感觉慢慢消褪。无怪乎有学者洋洋洒洒能写出一本书的厚度,只为了说明less is more。有时候,没有选择反而是一种blessing罢。而渺小的我啊,总想挣扎着做出自己的选择,在可掌控的范围内。

你所不知道的这些个夜晚呵,往事千头百绪的纠缠,失眠的我,五味杂陈的怅然着、寂寥着、思念着、遥想着、压抑着。克己复礼,克己复礼,喃喃地重复着,将自己驱策到疯狂的边缘。人们总说:时间是良药,让你难过的事,有一天你一定会笑着说出来;让你难忘的人,有一天你一定会云淡风轻的迎面说声hi。可是,也有四年了罢?为什么我还没有被治愈呢?是这良药的药效还不够嘛?

想象不出到时会是怎样的情景,又该持何种立场,言行怎样才算有度,决定还是顺其自然罢。去年年底的那次相聚及其后雪崩式的反应,已然告诉我:情感的来去,自有它清晰的脉络,我们谁都无力抗拒。

夜阑人静,封锁在心头的那一刻时光,每每跃然眼前,却只能成为我一个人的秘密。你曾说过的四十大限,快来了,也不知一向能一言成谶的你,这一次是否也能准确预言?真的给我一个fresh start,我愿意嘛?我多想,一生只为你一人绽放。我又想,挽着一个亲密爱人,走到你面前,坦荡荡直视你的眼睛,从此无拘无束地与你做天长地久的朋友。象如今,只能在safe zone里论书评影的,心里其实孤独寂寞憋闷委屈得想要呐喊尖叫。

天涯之大,心无所安。相思成瘾,尺素难寄。

2012年5月1日星期二

《我读》之片光只影


作为《开卷八分钟》的衍生品《我读》,自2010年1月于争议中面世,两年间,系列之4也已在坊间流传,受欢迎程度,不言而喻。为什么?

窃以为,梁道长在讲《The Shallows》一书时,对成因已歪打正着有所触及:互联网影响我们的大脑结构,使人类不再习惯深度思考,而逐渐流于浅薄。相信是凡网络爬虫,都会或隐或显得注意到自己很难再捺着性子去啃读一本厚部头的书,注意力在网页之间的游移,也使人很难再长时间专注一事一物一书一人。于是,象《我读》这样小而精简、广而博杂、所耗阅读时间不读,毋需深度思考、却又能蜻蜓点水浮光掠影一览群书概要的“二手”货,自然而然契合了现如今“数字原住民”的需要,大行其道不足为怪也。

既然提到了“Digital Native",就很难绕开”数字时代“带来的变化、挑战、新的生活规律,除了去了解、思考和适应,人类社会也别无它选。摧枯拉朽的互联网带来无数问题,此书也略有涉及一二。

其一是人类言行举止的存档、追溯,过去与现在的分野,竟也如此有趣:在前数字时代,人类的档案,是一种需要刻意保存才能留下来的东西;而数字原住民在网上的蛛丝马迹,则需要特别小心才能不被保留下来。你可以有无数的身份标识和id,但要来去无痕、变身乃至告别过去从头再来,难如登天。

其二是电子媒介的版权难题:纸质媒介盛行时的版权法,已经远远跟不上数字时代的脚步了。譬如,读书兴起,好言者评论该书时,若大量引述书中原文,再把它们结构成一篇完整的、有逻辑的文章,算不算侵犯作者的版权呢?又譬如,如我等记忆有所不逮之辈,想借助”烂笔头“来记取书中的吉光片羽,寻互联网一小小角落,留下自己的“雪泥鸿爪”,算不算剽窃抄袭呢?梁道长引介了斯坦福法学教授Lawrence Lessig给读者诸君认识,他通过将经济活动区分为“商品经济”和“分享经济”给出了他自己的见解:混杂现有的文化产品,并将它们改造成一个新事物,是为了分享,是Remix,自有它的意义所在。及此,一直以来每每写读书笔记时徘徊我心头的道德罪疚感,总算稍得解脱。虽非原创,虽是鹦鹉学舌,也总算勉强搭上混搭文化之边了。只要志不在谋利,应该与诉讼之纷扰能够保持安全距离罢?!

其它感兴趣的,不多也不少:

《伟大的失败者》一文,用人类遗传基因的双螺旋结构的发现者另有其人之故事,说明了成功人物往往只是比较狡猾冷酷兼且心狠手辣罢了。

Ocean feeling,是弗洛伊德从罗曼·罗兰处借用来形容一种人类的感受的:面对大自然的浩瀚无垠,即便是无神论者,也能感受到一种超乎个人事务之外的存在,对无限的接近,和有限生命之外的一种不可知的力量与震撼。

对风靡全球的《哈利·波特》第七集的败笔之评,再次引入了主动选择与命运天定的孰优孰劣之争:如果所有的一切不是经过矛盾的主动选择而获得,这个人物不算是真正成长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