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31日星期五

十月飘雪

要看新闻,才知天涯那侧的夏时制已经取消三天了。要看新闻,才知那里居然飘起了雪,在所谓的金秋时节。

想起以前每日里娴熟得换算时差的事,仅仅几月之隔,如今的我居然生疏了换算的技能,不知该往前还是往后推算一小时了。

想起以前你所提及的雪景和心情,想起你两年前忽见银色大地的雀跃兴奋,如今,还是这样吗?

生命就这样转了个弯。仓皇间回头看,已经失去你的踪迹。也只能咬着牙忍着痛,继续。忍不住时就深呼吸吧。

秋雨敲着夜窗,被夜色掩映的故事,有人遗忘,有人珍藏。在交错的时空里,自行熄灭的人黯然失色,执拗燃烧的人痛苦不堪......

相信嘛?心一旦沦陷,就是一辈子。

清晨,看着爬满了纵横雨丝的车窗,听到那年夏天的歌,心,也象这斑驳的车窗一样......


Baby, Can I hold you tonight

"I'm sorry,"
It's all that you can't say
years gone by and still
words don't come easily
like sorry......sorry......

"forgive me,"
Is all that you can't say
years gone by and still
words don't come easily
like forgive me......forgive me......

but you can say, baby
baby can i hold you tonight?
baby, if i told you the right words oooh,
at the right time
you'll be mine

I love you
Is all that you can't say
years gone by and still words don't come easily
words don't come easily...
like i love you...... i love you......

but you can say, baby
baby can i hold you tonight?
baby, if i told you the right words oooh,
at the right time
you'll be mine......you'll be mine......

2008年10月27日星期一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封寄不出去的情书

是一阵清新的风,从《海角七号》吹来;
咸涩的空气中,弥漫着安静的忧伤;
还有,被海风吹干的结晶在闪烁。

海上飘起雨,
是我无法涌出的泪;
雨歇现彩虹;
是我昙花一现的影。

身为一道彩虹,
天空不曾容我,时间不曾许我,
再多一点停留。
原谅我,
竭尽全力,也没能多给你一点笑容。

够了,
我爱你,不必人懂;
痛了,
我爱你,却必须放弃你。
从此,
我是候鸟,
在记忆中迁徙,
在思念中辗转,
在梦想中老去......



国境之南 海角七号插曲

如果海会说话
如果风爱上砂
如果有些想念遗忘在漫长的长假
我会聆听浪花
让风吹过头发
任记忆里的爱情在时间潮汐里喧哗

非得等春天远了夏天才近了
我是在回首时终于懂得
当阳光 再次回到那飘着雨的国境之南
我会试着把那一年的故事
再接下去说完
当阳光 再次离开那太晴朗的国境之南
妳会不会把妳曾带走的爱
在告别前用微笑全归还

海很蓝 星光灿烂
我仍空着我的臂弯
天很宽 在我独自唱歌的夜晚
请原谅我的爱
诉说的太缓慢
请原谅我的爱
诉说的太缓慢......

2008年10月25日星期六

以爱之名 —— 《姐姐的守护者》



我猜到了官司的输赢,却没猜到故事的结局。

我原来以为,安娜忍十三岁孩童所不能忍冒天下之大不韪争取来选择权,最终仍会指向其母所愿:继续做姐姐的守护者,力挽衰竭生命以狂澜。然后,皆大欢喜,一家团圆。她要的,也不过是自由的意志和自主支配自己身体的权利;她要的,不再是一个影子女儿的地位,不再是一个医疗器官的储存仓库,而是父母钟爱关注的另一个女儿,凯特亲密的妹妹,正常的少年生活。仅仅是如此而已。

然而,并不是风雨之后就一定能见到彩虹的。出乎我意料之外的,Jodi Picoult“残忍”得安排了一场车祸,紧紧衔接在这一场安娜主动发起的诉讼之后,用一次被动残酷的脑死亡给一直忽略了家庭里其它两位子女的为人父母再一次以当头棒喝,其间,甚至没有任何时间给他们弥补任何转圜之余地,只有法庭最后的一个拥抱。

这样催人泪下的结局,儿子为此不理睬作家母亲,读者为此悲恸怅然,追问之下,Jodi Picoult的答复:“This isn't an easy book, and you know from the first page, that there are no easy answers. Medically, this ending was a realistic scenario for the family -- and thematically, it was the only way to hammer home to all the characters what's truly important in life. Do I wish it could have had a happy ending? You bet -- I even gave a 23rd hour call to a oncology nurse to ask if there was some other way to end the book -- but finally, I came to see that if I wanted to be true to the story, this was the right conclusion.”

这恰恰是Jodi Picoult更胜一筹之处。她想要呈现给读者看的,是一个极具道德伦理争议的题材,是一个顾此失彼的故事:从一开始,凯特的绝症,莎拉的决定,安娜的出生,就注定贯穿书页始终的哀伤色彩。书中无一人是坏人,却不得不背负深重的悲凉宿命,进退失据,在爱与法律边缘徘徊,在生命品质和尊严间拉锯,在道德与伦理中矛盾,在亲情和自我之间纠结。人生,很多时候恰恰如这部小说披露的冰山一角,没有简单的黑与白,没有对或错的答案。人性本就错综复杂,命运本就崎岖颠簸,而随着科学日新月异,更多灰色地带,更多新锐题材,需要Jodi Picoult这样有敏锐触角的人去捕捉,更需要像她这样的精锐之笔去触及记录挖掘,创造追问的思考空间。

这是一场关于选择权的官司。只是,当一个人真正拥有完全独立自主的选择权时,你真的想完全由自己做决定吗?我很怀疑。尤其是在鱼与熊掌想要兼得之际:”It was never a case of choosing one over the other – it was a case of wanting BOTH.”

莎拉如此,安娜亦然。我们也不会有例外。

这,无关贪婪,仅仅是因为爱,因为心不由己。

爱你一万年

事隔一月有余,再游西湖,身边人换成了同事,游离的心依然如故。

漫游到西湖新天地,一家餐厅请来的驻唱歌手正在唱伍佰的“爱你一万年”,我的喉咙突然就被箝制住,发不出声来。遥远的记忆如碎片散了一地,无从拾掇……

第一次听这首歌,要追溯回大学。远游到你处,在借宿的小屋里,听到有人借此曲在诉衷肠。潇潇夜雨中促膝相谈,我对苦恋的人还是动了点恻隐之心。奇怪的是,以后的岁月中,每每听到这首曲,我总是不自禁得会想起那个夜晚,和某个面目模糊的人来自内心的呐喊:

寒风吹起细雨迷离
风雨揭开我的记忆
我像小船寻找港湾
不能把你忘记
爱的希望爱的回味
爱的往事难以追忆
风中花蕊深怕枯萎
我愿意为你祝福
我爱你我心已属于你
今生今世不移
在我心中再没有谁代替你的地位
我爱你对你付出真意
不会飘浮不移
你要为我再想一想
我决定爱你一万年

痴情,未必是坏事。但若不加节制违背受者意愿,乃至演变成一种负担一种骚扰,就绝不再是令人心仪的行为。我也是要在很多年之后,才真正明白当年无意中种下了何等的恶因。披露的真相,未让我觉得你有丝毫“丑陋”,心痛、怜惜,倒是真真切切的,可惜,迟到了很多年。彼时,恨自己总是在你最需要我的时候缺席之余,我其实更害怕更忧惧的是,怕自己将来会步人后尘。

墨菲定律的颠扑不破,又一次警告人是不能存任何侥幸之心的:Fate always goes the opposite of people’s intention.

物是人非的西湖夜景中,再听这样的曲子,品咂灵魂深处的空洞、苦涩、孤独、哀伤,不禁想起两年多前所看影片《一封陌生女人的来信》,才貌兼具的徐静蕾试图告诉我们一个情感命题:“我爱你,可以与你无关。”曾经心有戚戚的我,时隔两年,再一次走在寂寞不归路上。愿只愿,我能尽量做到恬淡、内缩、自持:我爱的,好好珍藏;不被迎接不能相容的,仍旧保存,但不会去索求。

过去的终究过去了。旧梦已远,天涯不堪追。

2008年10月22日星期三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 —— 《星空下的婴儿》


“我们每个人都是某人一生的至爱。”-- 开宗明义第一句话,为这部小说《星空下的婴儿》奠定了基调,也足以吸引独沽一味的我读下去。

关于时间和爱情的故事中,这是立意很新奇的一个。Max是一个与时间逆行的“魔鬼”:生理年龄与心理年龄相加永远等于七十岁。佝偻苍老的皮囊内躲藏着一颗稚嫩的心灵;幼童的身体里却囚禁着一颗遍历世事的灵魂。他被造物主诅咒而身心倒错,异于常人的生长时序却不曾豁免普通人的七情六欲,也因此注定了他这一辈子的追寻和这个奇怪而悲伤的故事。他无法解释这一切,他只能选择在离去前诉说他的一生,向他的儿子,向他的一生至爱。

他从生命的另一头与爱人朋友逆向而行,首先遇见的是朋友休吉。这个男孩也算是个奇人,相遇之初即能坦然接受他怪异的存在,一生从此不离不弃。为什么?Max的推断是因为休吉也是一个“怪兽”,也和他一样有着难以启齿的秘密:他的秘密是年龄的秘密;休吉的秘密是爱的秘密。我却以为孩童未染尘埃的心最宽广,能接受一切成年人看似匪夷所思的事,最纯粹的陪伴喜悦扬起友谊的风帆,也为一生的爱恋埋下种子。至于钟爱他一生,那是时间和记忆慢慢浇灌的爱之花。奈何落花有意,流水无情。他们俩对彼此情感的诉求和立足在漫长旅程的某一点某一刻开始分岔,不再一致。休吉之所以保守住爱的秘密,不是因为聪明或谨慎(爱从来不是谨慎的),而是因为Max没有留心注意。他的所有时间与心思,都用在追寻Alice上了。

在时光隧道里,Max和Alice总共相遇三次。第一次是在他十七岁,她十四岁。花园里,被蜇的Alice看向他的第一眼,就此锁住了他的爱恋。他爱她,她却爱上他的挚友,爱人的母亲偏偏又是教他初尝人事的月下情人。爱人失恋,来寻求他父亲般的安慰。他忍不住倾吐真相与爱,却让不知所措的爱人在愤怒的母亲带领下连夜搬离他的视线范围。

时隔数十年,两人再次相遇,Max的身心在时间上恰好交汇和谐。那是他一生中最好的时光:在层层包裹的真相下,他隐藏自己,和她相携相伴走了一程。他的生命中再没有别人,他把家人朋友都遣走了,就只剩下她了。他也忏悔:“为了满足心灵的渴望,我们放弃了什么?我们又会变成什么?”不过他身不由己被爱推着向前走,停不下来。

他一生中三次逾归倾吐真相,第一次,为他赢得一生的朋友;第二次,年轻的爱人被惊走;第三次,源起于一场疾病,一条刻着他死亡年份的项链,他几年的幸福婚姻就此解体,再一次和Alice分道扬镳,分别向生理两头走去,世界也在前行中分崩离析。在这里,读者诸君其实也该明了,Alice至爱的人,从来就不是Max. 否则,真相的获悉,绝对不该是仳离的理由。

在休吉相助下,Max第三度进入爱人的生活。他拒绝了休吉的爱,将他从自己的世界里遣走。休吉自杀了,Alice流泪了(Alice一生至爱是谁,在这也彰然若揭),Max做为遗孤被收养了。他幸运得能与儿子以同伴朋友相称,却不幸得只能与曾经的爱人以母子相处。告白完成之际,也是他选择死亡之日。他没有等到命定的1941年。

“We are each the love of someone’s life.”

I love you!

尽管我竭尽全力,只是越来越多地失去你;尽管往昔已经背过身躯,无法交谈了;尽管你的至爱,不是我;尽管我有永远难以释怀的痛楚……

我一生的至爱,始终是你,只是你!

2008年10月19日星期日

一切

一切有你的感动
一切给我的冲动
一切曾太汹涌
一切已太朦胧
一切对你的矜持
一切给我的放肆
一切曾太奢侈
一切已不能解释
一切曾多么纯洁
已不能还原
一切是多么坚决
却敌不过时间

理解这一切
像是心底下过了一场雪
我们的距离
原来一直是天和地

理解了一切
我就不再拒绝
承认爱情有黑夜无法穿越

原来这一切
像是心底下过的一场雪
我们的距离
承认吧 只会是天和地

接受了一切
我就不再拒绝
爱情里也有黑夜 无法穿越

试过了一切
结局依然是抱歉
我们可不可以 笑着说再见
就算知道没有明天

如果说一切
只是让人疲倦
我们可不可以 好好说再见
我们可不可以 好好说再见

TdU之我看

承阿朗君特别推荐,自当认真“看”待此剧,何况还有“不负责任之追剧”笔记在先,原就已被朗君诙谐之笔佻脱之言撩拨得心向往之了,而今“东风”既至,想不看也难。

虽然自己曾经在意大利住过数月,只可惜年少无知虚掷光阴,除了"Ciao"和"Grazie"外,对这美丽歌剧语言是一窍不通。幸好有网上热心fans剪辑翻译,所以能跟着这一条L线到底,虽说不能尽观全貌,总也八九不离十得明白了这L情缘的前因后果。

初见Esther,就觉眼熟,搜索记忆,终于和大嘴美眉Julia Roberts对上了号。除了一张嘴不够大,眉眼脸型和Julia有几分类似,与Marina相比,我反而是中意Esther在先。至于Marina的桃李之美,则是要细细品后才从冰霜之冷冽中体会得到的。一个善良温柔,一个脱俗出众,两个都魅力四射,于是旧桥新段,直人变弯,情归佳人。至于具体剧情,早已有不少发烧友长篇累牍,更有各专题集锦,这里也就不赘言了。   

  

至于一些出彩细节,譬如喝过之咖啡杯,譬如滑过嘴唇之手指,譬如欲擒故纵之“你快乐所以我快乐”,譬如众望所归之电梯之吻,既有精彩妙论在先,这里就藏拙了。被忽略而值得一提的情节有二:一是Esther被打出鼻血还维护肇事者,Marina恨其太过善良,情急之下的出言凶狠;二是几次Esther和男友交谈,Marina或无言离开避让,或转身蓦然回望,或远远经过深深凝视,虽然冷若冰霜生人勿近依旧,虽然不曾七情上面宣诸言语,可是那深深的眼神,让我感同身受她彼时心情:或黯然佳人芳心有属,或嫉妒庸男梅开二度,或窃喜襄王从此有望可盼。      

至于将来情感走势,荧幕动态,我自己是深为认同朗君之观点:严肃比性感还性感,克制比激情更激情;要克己复礼,要细火炖煮。      

静水流深,情感因为隐忍而更深沉,因为克制而更夺人心魂。

2008年10月16日星期四

Once

断续的醒来,片断的梦,竟然都是你,故事虽不尽如人意,只是不愿从没有你缺席的“幸福”中醒来。于是这一天,愈发得脆弱......

坐在车里,意兴阑珊,听着音乐,几度泫然。什么时候开始,我竟成了还泪绛珠?而终日萦绕心怀的神瑛,却远在时间的尽头。从此后,一切已成奢望。命运的乾坤决断呵,可曾顾及过人的意志?!

一整晚,头痛欲裂,看不进书,于是翻出下了好久的《Once》来看,说是电影,更像MTV,不看则已,一看,更是神伤。

Are you really here,
or am I dreaming,
I can’t tell dream from truth
For it’s been so long
Since I have seen you
I can hardly remember your face anymore

When I get pretty lonely
And the distance causes only silence
I think of you smiling
With pride in your eyes


If you want me
Come to me


Are you really sure that you believe me
I wonder if you know I really tried
To be a better one
To satisfy you
For you’re everything to me
And I’ll do whatever you ask me

If you want me
Come to me

2008年10月15日星期三

隐约相望意难平

我常常访问的一个博客主人今日再度入围,抱着拾遗补缺之心,顺着链接浏览名单,突然看见一个多月来极力回避的名字,顿时喜悲难辩,骄傲与苦涩交替辗过心头。

所有芜杂的情绪中,唯独没有惊讶。以你之所怀“故土”情结,参赛实属正常;而以你之生活洞察力、艺术概括力、文字表现力,脱颖而出更不是一件意外。我一直认为,很多事,你只是没时间没兴趣而已,真的花了时间精力,你从来都是事半而功倍的。你或许不知道吧,我此生最大的骄傲就是曾拥有过你的另眼相看,被你笑斥为“小样”的我,常常是因为有你而心怀隐秘的骄傲自得。

只是今朝,一步错,已是沧海横绝。明知你在那,却不能追随,更要辗转得知讯息,无法与有荣焉,连祝贺都无从送出。真正是:心事零落成灰,此意从此难平。

记得以前说过“可以不闻不问不说,不能不思不想不念”,如今看来,我还是高估自己。不亲历,是不知道要费尽怎样的力气,才能做到这样的不闻不问?!只是不知如此这般,还能坚持多久?

Anyway, Congratulations!

咖啡杯与吻

今天看豆友翻译转载的一篇意剧Terapia d'Urgenza的评论"Marina and Esther and "the kiss" ,作者试图阐述一个观点:“关于爱情的表述,其实有若干创意方式,没必要千篇一律,一定要以符号化画面--吻来象征爱的开花结果。”一些非符号化画面,因为一点点留白,因为画面背后暗涌的情潮,因为无限的遐想空间,其实更感人更震撼。譬如:“Drinking from somebody else’s coffee cup and the intimacy it implies or having someone touch someone else’s lips with their fingertips, taking away both their breath and yours, are images that may be more telling and more touching than a liplock ......

看至此,记忆不可避免闪回到四年多前的重逢之夜:幽暗的酒吧桌边,嘈杂的现场音乐中,四人围坐,打牌聊天,对面的你因为口渴,不经意地伸手拿起我的茶杯一饮而尽,彼时的我怦然心跳、面红耳赤、喜出望外。睽违多年,那曾经的亲密,那曾经的特别,原来还在,一直都在。一瞬间,我的拘谨,我的紧张在你的坦率自然中得以消解,我的防线,我的预设立场,土崩瓦解。后来,就是长长的再认识、再熟昵、再亲近。还有,就是势不可挡身不由己的陷落......

这几天屡次听到当年送你的"over and over",那是一首犹太民歌,被Nana Mouskouri改编成英文歌曲,在我听来,曲美情深,歌词整体恰恰能精妙传达彼时自己与你重逢再相知的喜悦之情感恩之心,偏偏纠于细节的我又因为其中一句歌词的不够贴切而踌躇忐忑,犹豫着是否应该送你,费时良久终于做出最后的决定。如今反刍当时之心情,对比现在之情境,难免唏嘘,悲难自抑。时光飞电,歌是人非,情何以堪!

Over and Over

I never dare to reach for the moon
I never thought I'd know heaven so soon
I couldn't hope to say how I feel
The joy in my heart no words can reveal

Over and over I whisper your name
Over and over I kiss you again
I see the light of love in your eyes
Love is forever,no more good-byes

Now just a memory the tears that I cried
Now just a memory the sighs that I sighed
Dreams that I cherished all have come true
All my tomorrows I give to you

Life's summer leaves may turn into gold
The love that we share will never grow old
Here in your arms no words far away
Here in your arms forever I'll stay

2008年10月10日星期五

夜晚的书斋


一直到两年前,我才惊讶得知道你与我恰恰相反:在一起,你喜欢白天更胜于夜晚。我也明白:夜晚易让人流于感伤,阳光比较容易蒸发忧郁。我想过改变,只为了多一点点共同之处,当然,这个念头是愚蠢而可笑的,到了如今的年纪,改变自己和改变你一样困难。两年来,我还是更喜欢夜晚:黑夜使我们不受干扰,可以倾心相谈,而光明则使我沉默躲闪。

昨夜,我恢复了中断近两年的图书馆之旅。十月之初的夜,满是秋的凉爽,清淡的桂花香若隐若现、似有还无,甚是怡人;骑车穿行在被两侧梧桐树遮蔽了大半夜空的街道,听着音乐,想着与你的前尘将来,心里有着难得的平静,一点点的哀而不伤,一些些的幽而不怨;仿佛就这样一直骑到天之涯、海之角、时间的尽头也不会觉得疲倦。

到了目的地,才发现昔日宽敞的图书馆阶前的广场被扩张的街道给侵占了,显得逼仄而陌生。进了空荡荡的借书室,书籍陈设和数量倒没啥变化,像一个高瘦单薄的人落寞得站在一角。有人说,图书馆反映了一个社会、一个民族、一个城市的品格,这样看来,和雨后春笋般涌现的时尚商场以及不断攀比追高的城市地标建筑相比,这个城市的品格倒是十数年如一日:急功近利,文化贫瘠。空有国际大都市之名,徒有富丽堂皇之外表,却无相匹配的类似伦敦大英图书馆的文化艺术中心,甚至连难得一见的"文化坐标"都不能相容,很快要从城市中心被挤到城郊边缘去了。

在上架新书中随意翻翻,这本《夜晚的书斋》吸引了我的眼球。带回家,花了一夜一日,跟着Alberto Manguel在书斋轶事中游历:从古到今,从埃及到欧洲,从丝绸之路到西方世界,从《创世纪》中象征人类征服空间的欲望“巴别塔”的建造到公元前三世纪出自托勒密国王征服时间的雄心“亚历山大图书馆”的创建,从纸墨图书馆的变迁到电子古登堡计划的成型,从藏书的编目秩序到阅览室的几何形状,从书籍收藏的空间到书页背后的心思到想象中的书单,从对图书的选择所赋予的图书馆的排斥性到影子图书从书架缝隙中悄悄说话的历史,从书籍聚集的机遇到图书的流失幸存,从纳粹焚书到英美霸权听任巴格达图书馆被毁,从米开朗基罗到狄更斯到博尔赫斯,奇闻趣事,层出不穷,天南海北,上下几千年,称得上是一次愉悦的旅程。

之所以强调夜晚的书斋,Alberto的理由是:只有在天黑以后,罗马智慧之神Minerva的猫头鹰才会起飞,白天的理性秩序模糊了,书斋里的书跨越不同文化、时代建立了亲密关系,文字从此处到彼端有了回声,整个世界在想象中重新构建,书斋因此而沉浸在混沌的快乐之中。

Alberto认为:小到私人书斋,大到公共图书馆,它们的作用之一就是与时间的压力做斗争,把过去的片断记忆带回到现在。使读者能窥见其他人的内心秘密,不论有多遥远;也使读者通过别人的故事明白自己的处境。不过,另一方面,书虽然通过故事以及第三者的声音让我们知道不曾受过的苦难,苦难本身却只属于受害者。在此意义上,每个读者只能是局外人。

对爱书人,书斋是家,人是异乡客,也是游子。书在我们的阅读中一遍遍复活,书与书的关系,是剪不断的,是绵延的。于是,前书是后书的预兆,后书是前书的回声。书,强化了记忆,避免了遗忘;而记忆,就是力量。

此书起始于一个问题:既然我们的宇宙缺乏意义,缺乏明显的目标,既然我们的追求注定要失败,我们为什么还要在繁浩卷轶中苦心孤诣地去追寻意义和秩序?
     
此书终止于一个个人的答案:也许是安慰,也许,是安慰吧。
     
我的:既是力量,也是安慰,更是陪伴。   
  
你的呢?

星星的告白 -- 摘自《Stardust》

You know when I said I knew litter about love?
Well, that wasn't ture.
I know a lot about love.
I've seen it, I've seen it centuries and centuries of it.
And it was the only thing that made watching you would bearable.

All this wars, pain and lies, hate,
made me want to turn away and never look down again.
But to see the way that mankind love,
I mean, you could search the furthest reaches the univise
and never find anything more beautiful.

So, yes,
I know that love is unconditional,
but I also know it can be
unpredictable, unexpected, uncontrollable, unbearable and,
well, strangely easy to mistake for nothing.

And, what I'm trying to say is I think I love you.
My heart, it fells like my chest can barely contain it,
like it doesn't belong to me anymore,
it belongs to you.

And if you wanted it,
I'd wish for nothing to exchange
No gifts, no goods, no demonstrations for devotion
Nothing but knowing you love me too
Just your heart In exchange for mine

2008年10月8日星期三

庆幸曾经爱过 —— 《shadowlands》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发生在50年代的英国剑桥:C.S.Lewis是经纶满腹的学者、虔诚笃信的护教大师和奇思妙想的奇幻文学作者,擅长逻辑思辨,教堂讲坛上总是侃侃而谈,为人幽默机智,生活简单规则,平静快乐。直到遇见Joy Gresham:一位敢爱敢恨,犀利睿智却生活多艰的美国女诗人,自此,平静消失,雄辩隐身,情愫暗长。只是他并不自知,一直以朋友之礼待之,谨守界线,克己复礼,惹恼红颜。直到一日,她的绝症终于逼他走出他藏身其中50年之久的书本、知识和理性的“安全”港,直面内心情感和由之而来的交织绵延的快乐痛苦,以及信仰的动摇和其后的重建(见Lewis的悼亡手记《卿卿如晤》)。

在这里,上帝是魔法师,而Lewis,是领受魔法的孩子。

我一直困惑影片为何要用”shadowlands”命名,在影片里它是被嵌在Lewis念出的一段诗当中的,我明知其中自有深意,却还是懵懂难解。直到看完后借助google,才终于明白它实际是个隐喻:理性的知识,不过是真实经历的shadow of land。唯有经历真实的体验,理性的知识才被注入生命活力,很多难以言说的感觉也不再是水中望月雾里观花般的模糊不清。”The shadow of Land”的典故是出自他的著名童话”纳尼亚传奇:最后之战”,灵感则来自圣经歌林多前书第十三章:”我们如今仿佛对着镜子观看,模糊不清,到那时就要面对面了。我如今所知有限,到那时就全知道了,如同主知道我一样。”

我是先看了《卿卿如晤》再看《shadowlands》的,就像是知道了结局再回头来看开局一样,有那么一点点了然于心的沉着,所以特别留意细节的编织铺陈,也比较认同影片缓慢的节奏和情绪感受的慢火文煮,似乎不如此,不足以匹配这一段暮世尘缘。Antony Hopkins的含蓄隐忍将一位半百之年才尝初恋的儒雅学者演绎得很好,至于Debra Winger,感觉比书中提及得真实容颜要美丽,因此有点失望,不过演技总的说来也算不赖。此外,就是对白,不时闪烁着思辩智慧的光芒。

What makes love perfect?
Unattainability.
The most intense joy lies not in the having but in the desiring.

虽然我不认同“得不到的,永远是最好的”这样的理论,但这好歹在相当程度上也合理解释了现实中很多人对求之不得的怀念和“白玫瑰、红玫瑰”的遗憾。另一方面我很赞同他的关于desire增加了快乐的强度和浓度之论点,毫无疑问的,desire是也应该是爱的核心元素之一。

Pain is a tool; pain is god’s megaphone to rouse a deaf world. Pain makes you perfect.

我不知道痛苦是不是上帝用来振聋发聩的扩音器,不过,痛苦的确发人深省,助人成长。深切的苦痛若没有能击垮我们,则必然会引领我们穿越迷思走近事物的真相和本质。

One has to say things (I love you), the moment passes, and then you’re alone again.

人生在世,从来都是时不我待的。在能够爱时,在能够对所爱之人大声言爱时,一定不要被犹豫、羞涩、顾虑、骄傲羁绊,坚定勇敢得说出你的心声;否则,当你再度孤独时,悔之既晚,而憾恨必定会日日夜夜啃噬你的心。

We read to know we’re not alone. We love to know we’re not alone.

为什么读书?为什么相爱?因为孤独;因为残缺;因为要追求归属感认同感。一个人,再怎么遗世独立,也需要知高山流水的子期。

Why love if losing hurts so much?
Then, what’s you choice? Safety or suffering?
The pain then is part of the happiness now. The pain now is part of the happiness then.

痛苦和幸福,是两生花。彼时的痛苦是今日之快乐的构成;因为要失去,因为怕失去,我们才会更珍惜当下的幸福快乐,分秒必争。今日之苦痛则源自昔日之快乐;没有强烈对比,又怎知自己曾抵达过天堂?也正因为有了对昔日喜悦的认知,今日之苦痛才变得如此无法忍受。唯有经历了爱之重,才深知失去之轻。

俗语云:no pain, no gain. 给我选,我也不会再回到爱你之前淡寡无味的平静快乐。今日之撕心裂肺肝肠寸断,是爱的代价,是我甘愿为曾经深爱过付出的代价。

我爱,可知:烛影深,晓星沉,嫦娥不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维基双刃剑

正如Internet在十年内彻底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一样,维基的诞生,也在潜移默化的改变普通人获取知识与信息的途径。至少,从我越来越依赖于google和越来越频繁查阅引用维基,可以广而推之普通人生活习惯是如何在近十年来内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在看到今天的一系列讨论维基的文章之前,我很少停下来思考质疑我从维基上获得的一鳞半甲的信息是否正确、中立、客观。时不时的,我将其视为非常便捷的工具,不费吹灰之力填补我知识储备的巨大空白,当然,做为门外汉,也常常就满足于对这些获取信息的浅尝即止,而不是如槛内人学术研究式的穷根究底。但是,直到今天,在我下意识引用并有不小概率“以讹传讹”之前,我从未认真去想过,维基是否就等同于权威的百科全书?

资源开放,无门槛匿名参与,社区式互动协作,持续性可编辑,维基的天然属性正是一把双刃剑,既是它最明显的优势所在,恰恰也是它最大的缺憾来源。开放的资源,无门槛参与,社区式协作,自然可以提供海量的信息覆盖知识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并且与时俱进;但是,另一方面,参与者的来源(富裕的、先进的、发达的地区国家一定要比第三世界国家地区多)也限制了信息知识涉及到的领域、主题的广泛均衡;匿名参与,可持续性编辑,则导致了文章可能的鱼龙混杂,参与者的立场和观点自然也不可能完全的客观公正,他们的个人兴趣品味更是影响力所提供内容和细节的系统均衡翔实可靠,而且,还很难将蓄意造假恶意破坏者的谎言拒之门外。当然,也恰恰是因为可持续性编辑和无限制参与,维基又同时具备了自身修复能力,假以时日,信息的质量是在螺旋式提高的,知识的可靠性在增加,共识也会在较大范围内逐渐形成。

有趣的是,维基也遭遇了事与愿违的厄运:维基最初的设计准则是要为大众提供尽量中立客观的观察角度”Neutral Point of View”,而事实是它却在逐渐演变成人云亦云式的无立场无观点”No point of View”或者当下式的即时立场“The last point of view standing”(取决于你在何时查看维基)。

怕不怕,维基象科幻小说里不断生长繁殖的信息怪物,最终吞噬了创造出它的主人?

2008年10月7日星期二

毒!毒!毒!

豆友推荐日本毒大米事件外传一文,看后只觉悚然,无语。滑稽的是,脑中竟跳出日军袭击美珍珠港的影片题目“虎!虎!虎!”,只是彼虎变此毒。

经年以来,从毒奶粉、毒大米、毒牙膏到毒海鲜、毒药、毒盐、毒酱油、毒醋、毒面粉、毒豆腐、毒火腿、毒鸡蛋、毒馒头、毒水果、毒粉丝、毒桶装水、毒火锅、毒瓜子......的曝光新闻层出不穷,真正是举不胜举,防不胜防,避无可避。

试问:今日之中国,还有无物不毒乎?今日之中国,良心道德何存?今日之中国,人命如草芥。 生为中国人,只觉羞耻;活在中国,也早已出离愤怒!

呜呼!我等老百姓,不过是砧板上的肉而已,任政客、奸商宰割;可是生活总要继续,与其愁眉苦脸提心吊胆,不如黑色幽默“坦然”赴死。

“中国人在食品中完成了化学扫盲:从大米里我们认识了石蜡,从火腿里我们认识了敌敌畏,从咸鸭蛋、辣椒酱里我们认识了苏丹红,从火锅里我们认识了福尔马林, 从银耳、蜜枣里我们认识了硫磺,木耳中认识了硫酸铜,今天三鹿又让同胞知道了三聚氰胺的化学作用。

外国人喝牛奶结实了,中国人喝牛奶结石了

日本人口号: 一天一杯牛奶,振兴一个民族;中国人口号:一天一杯牛奶,震惊一个民族!”

2008年10月4日星期六

局中有局的爱恨情转——《Fingersmith》




我想我是愈来愈痴迷于这样一种讲故事的手法了:两个主角,一条时间线,不同角度看到的事实所理解的真相以及交错着以第一人称娓娓道来的心路历程。因了此,我享受着上帝式俯瞰众生的视角,此在与他在兼得,多维度多线程从不同透视镜看同一事物,咀嚼着同一时刻酿造于不同人心的酸甜苦辣,也因此,知过去,明将来,比任何一个局中人都要更接近事实真相,更明了彼此内心,从而弥补现实中永无可能的“全知”和常常的“后知后觉”所带来的遗憾。有时难免自慰:既然女人心似海底针,既然命运诡谲如风雨夜之深海,端正态度接受一切才是正途,至于挖掘事实真相知心明情之企图,还是留待书香光影的虚幻世界中实现更容易点,反正归根结底,戏里戏外,书上书下,人性和感情的本质是相通相似的,桥段再怎么翻陈出新也是百变难离其宗。

和处女作”Tipping the velvet”不一样,华老师这部”Fingersmith”其实志不在百合之恋,而是一部关于设局、欺骗、背叛和谎言的小说。依然是三部曲,不过不再是一个人称一个角度到底,而是两个主角交错用第一人称叙事,层层推进,剥开一个局中有局,骗中有骗的故事内核来,主色调一如BBC改编后影片开场的底色,阴沉、灰暗、透着让人喘不过气来的压抑和难受;只是,偶尔的,一不小心在两个人之间生根、萌芽、顽强滋长的爱给故事增添了那么一点点亮色,虽然,着墨不多,但是,希望在人间呵。大概这也是我费时良久最终没放弃坚持读完的原因之一吧。(在此郑重声明,费时久是因为自己觉得压抑需要不时停顿喘口气,与华老师笔功无关。事实这个故事架构精巧,读来像做上过山车,精彩纷呈,摄人心魄。)华老师这两部作品,无论是原著还是BBC剧集改编,都非常精彩,很值得一看。不过,从纯粹个人喜好讲,还是喜欢前者更甚于后者。

个人以为,书中最精彩的一段,是在Maud和Sue一夜燕好后,散落在前后两节两人各自感受到的对方言行所引发的天人交战。在这里,我试图将它们放在一起,看看命运是如何戏弄她们的:

Maud先是欢天喜地地想:“Everything is changed. I think I was dead, before. Now she has touched the life of me, the quick of me; she has put back my flesh and opened me up. Everything is changed. I will tell her, then. I will say, "I meant to cheat you. I cannot cheat you now. This was Richard's plot. We can make it ours.'"

一夜酣眠后,Maud眼中的Sue躲闪而冷淡:”Then she comes, and meets my gaze. My heart leaps within me.She looks away.I think her only awkward, at first. I think her shy and self-conscious…..Only then do I begin to grow afraid.”
……
于是Maud试图打破僵局,她试探着说:”What a thick sleep I had,' I say, very softly. 'Didn't I?'Her eyelids flutter. 'You did,' she answers. 'No dreams.''No dreams, save one,' I say. 'But that was a—a sweet one. I think you were in it, Sue . . .'

Sue的内心其实一样的翻江倒海:“She kept her eyes on mine, as if waiting. I saw the blood beat in her throat. Mine beat to match it, my very heart turned in my breast; and I think, that if I had drawn her to me then, she'd have kissed me. If I had said, I love you, she would have said it back; and everything would have changed. I might have saved her. I might have found a way…..But if I did that, she'd find me out for the villain I was. I thought of telling her the truth; and trembled harder. I couldn't do it. She was too simple. She was too good.”

于是Sue瑟缩在这样的想法下,她这样回答:'In your dream?I don't think so, miss. Not me. I should say, Mr Rivers.”

象重拳出击,Maud眼冒金星天旋地转:“I sit dazed for a moment, as if struck by her hand; then I rise, go lifelessly to the window……”如果你曾经热切期待过,如果你曾经历过梦想粉碎的瞬间,你一定也感受过这同样的天旋地转,那是天地刹那间黯然失色的晕眩;你一定也感受过那样的了无生趣,那是生命力骤然被从四肢百骸抽走后的乏力疲软。

短短数小时,Maud从天堂到地狱,从死而复生的热盼到生而又死的冰冷,绝望了“Everything has changed. Nothing has changed, at all. She has put back my flesh; but flesh will close, will seal, will scar and harden. I wait, but she does not look—I think she will never look honestly at me, again. I meant to save her. Now I see very clearly what will happen…... I think of my life—of the hours, the minutes, the days that have made it up; of the hours, the minutes and days that stretch before me, still to be lived. I think of how they will be—without Richard, without money, without London, without liberty. Without Sue. And so you see it is love—not scorn, not malice; only love—that makes me harm her, in the end.”

读至此,心里不自禁地要长叹一口气:似乎总是这样,爱一个人,会让一个人想要变得更好,变得与众不同,能够匹配上自己所爱的人;爱一个人,也会让一个人变得不自信,变得自惭形秽,变得害怕,怕自己配不上所爱的人。所以在情感初起时,在两情不曾相知相融前,总有各种的揣测,猜疑,忐忑,害怕,羞怯,试探,逃避罢。只可惜了这两人,身既属彼此,心仍隔层纱;一个的暗示太暧昧,一个的反应太胆怯,她的答复快了一秒,她的告白慢了一瞬,这一秒,那一瞬,命运就这样轻轻巧巧得转了个身,她们就此交错,自此后,一个在疯人院煎熬,一个在伦敦暗巷挣扎,凭添一番顿挫折磨。

忽然有一点感悟,也许许多东西不光关乎timing,我们所以迷失主要是我们自己不知道自己的心,或者还没有足够的勇气大声说出爱。

幸好最后是大团圆结局,看见影片中Elaine Cassidy侧着清秀倔强的小脸紧紧注视着Sue,轻柔得说:“They're full of words saying.How I want you. How...I love you” 看见两人在落地窗透过的光线下在满地纸页中缓缓贴近相吻,一颗心,总算落回了胸腔里,慢慢舒展开来。

时间,终于把伤口酿成收获。

卿卿如晤



一个美丽的名字于一本书,如同天赐红颜于窈窕淑女,让人一见倾心,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之。这本悼亡手记于我,正是如此。

此书译名固然精彩,本名也不逊色:”A Grief Observed”, 朴实中精确传递手记之真谛。这是一本悼亡手记,是学术大师C.S.Lewis对离丧所引发的巨大悲恸的个人化体验和记录,是他丧偶后在踉跄黑暗的心路历程中对爱的逐步领悟和洞察,是他在起起伏伏挣扎的情感中和上帝最终达成的和解,也是他在反反复复的追问思考后对信仰的重铸。

除了书名,Lewis和Joy Davidman奇特的爱情经历也增添了书的可读性,愈发撩拨我一睹为快的心情。因为担心书在翻译过程中不能忠实原著,无法原汁原味得传达作者本人的点滴感悟,在细微处与真实错身,所以不得不按捺住自己的迫切心情和中译本垂手可得的诱惑,托同事在欧洲书店寻觅,期盼一周未果后又在网上一番扰攘,试图找到原版文本下载,还是失望而返。

最终不得不买了这唯一的选择,薄薄的一本,很快读完。虽然说每一个人的悲恸经历都是独特的,每一个人的心路历程都是不同的,但有些最基本的情绪和感受,还是有相通相似之处的。这也是为何读来,常常心有戚戚焉。

正值此离丧之年,无语问苍天,倒不如借他人之笔一浇心中块垒。

关于记忆丧失的恐惧,他说:“没有一张照片能逼真地重现心爱之人的笑容。偶尔,瞥见一个在大街上行走的路人,一个活生生又蹦又跳到人,都会勾起我们一连串的真实回忆。但我们的记忆,虽然是那么地珍贵,却像筛子筛糠一样,不可避免地走遗漏,在流失……”

关于一切事物的真相都具有偶像破坏的特质,他总结:“你尘世的爱人,即使在今生,也常常以其真实面目打碎你对她的纯然想像。但你情愿如此你接纳她,乃是接纳她所有的任性,她所有的缺点以及她所有不尽人意的地方……正是真实的她,而非任何关于她的影像或记忆,才是我在其离世后还深深恋慕着的。

关于悲恸的后遗症,他的体验是:“这种悲恸犹如恐惧,胃里翻江倒海,坐立不安。这种悲恸又如脑受微微震荡,在我和世界之间,隔着某层看不见的帷幕,别人说什么,我都听不进去,或许,是不愿自己听进去,一切都是那么索然寡味。这种悲恸会使人变得懒散。现在做任何事,哪怕仅需费吹灰之力,我都厌烦不已。”

关于分享的局限,他写下残酷的真实:““夫妻同体”是有限度的,你无法真的分担另一个人的软弱、恐惧或疼痛。即使对方真能感同身受,还是大有区别的。心灵可以共鸣,肉体较难同感。"

关于思念所引发的虚幻,他这样害怕着:“我几乎无时无刻不想着她,想着她真实的点滴—一言、一行、一视、一笑。但把这些真实的点滴裁剪和荟集起来的,却是我自己的思维。她死后不到一月,我已经感到有种东西潜滋暗长,开始把我思念的妻一点点变成一个越来越虚幻的女子---当然,这虚幻是建立在真实之上的虚幻。我自己不会(或希望不会)在记忆里掺杂任何虚幻的东西。但是,难道这编织而成的真实,就不会日益变成我自己的假想么?我的追忆,我的剪裁,最后,把她的真实形象全部遮蔽。”

关于思念和记忆的吊诡处,他突如其来的领悟到:“我对她的思念最淡时,恰是对她的记忆最深。当我们怀念时,不正是过分的不舍才导致那森森的铁幕,并让我们觉得眼前一片茫茫的虚无?“求问心切”的人就是得不到。或许是不能得到。正是你心灵深处反反复复的嘶声喊叫,让你听不见你想听见的声音。“

关于遇她之前的悠然平静和邂逅爱情之后的惶惶与喜悦,各有幸福,但是相比下,前者索然无味:“我发觉自己根本不想再回到她出现前的生活,不想重新回到那种幸福中。想到竟然可能回到往昔,我不禁害怕,因为这种结局,在我看来,似乎是最糟糕的。”

关于对所爱之人的全然接纳,他归功于爱的奇迹:“我从未把对方理想化,也尽量不隐瞒。我身上的缺点,你都知道。若你看到更坏处,我亦坦然。你亦然。指责、解释、嘲笑、原谅,这正是爱情的无数奇迹之一。它给予两人一种能力,是她能看清爱情的蛊惑,却还甘心受之蛊惑。”

在网上扰攘时,知道电影”shadowlands”就是诠释Lewis和Joy的这段暮色尘缘的,正在下载,到时对比着书看,应该会有新的感触吧。

2008年10月1日星期三

Broken Love

来加班,出了地铁,走在撒满阳光的路上,眼睛有点睁不开。记忆跳跃到你那次临走前被我拖来加班的情景,仿佛又看见你歪着头安静得坐在我身边看书的样子,似乎还能感觉到彼时心中的喜悦祥和,耳边细碎的音乐,也还是当时的曲子,听着听着,我竟然几度泫然欲泣。

到了公司,打开抽屉,不经意又看到被你涂鸦过的草稿纸,手指轻轻摩挲着你写的字,感慨丛生。当时似乎是出自本能,想也没想就扯了个谎,才让这张纸幸免被你丢弃到垃圾筒的命运,我的脸侧,在其后很久都能感觉到你狐疑目光的热度。后来,它就一直安静得躺在抽屉的角落里,想不到,至今已是两年有余。而我,竟也这样捱了过来。

想起昨天在看<The heart of Me>时听到的"Broken Love"来,原本看完后想写点什么的,突然就有点厌倦这样的主题,不外是三角、爱而不得、去而复返、一吟三叹、低回曲折,遂作罢。今日又想起William Blake写的这首诗,此时此刻,从它破碎的名字,到宽恕的主题,都让我有点唏嘘。

Broken Love - by William Blake

MY Spectre around me night and day
Like a wild beast guards my way;
My Emanation far within
Weeps incessantly for my sin.

A fathomless and boundless deep,
There we wander, there we weep;
On the hungry craving wind
My Spectre follows thee behind.

He scents thy footsteps in the snow
Wheresoever thou dost go,
Thro the wintry hail and rain.
When wilt thou return again?

Dost thou not in pride and scorn
Fill with tempests all my morn,
And with jealousies and fears
Fill my pleasant nights with tears?

Seven of my sweet loves thy knife
Has bereavd of their life.
Their marble tombs I built with tears,
And with cold and shuddering fears.

Seven more loves weep night and day
Round the tombs where my loves lay,
And seven more loves attend each night
Around my couch with torches bright.

And seven more loves in my bed
Crown with wine my mournful head,
Pitying and forgiving all
Thy transgressions great and small.

When wilt thou return and view
My loves, and them to life renew?
When wilt thou return and live?
When wilt thou pity as I forgive?

Oer my sins thou sit and moan:
Hast thou no sins of thy own?
Oer my sins thou sit and weep,
And lull thy own sins fast asleep.

What transgressions I commit
Are for thy transgressions fit.
They thy harlots, thou their slave;
And my bed becomes their grave.

Never, never, I return:
Still for victory I burn.
Living, thee alone Ill have;
And when dead Ill be thy grave.

Thro the Heaven and Earth and Hell
Thou shalt never, quell:
I will fly and thou pursue:
Night and morn the flight renew.

Poor, pale, pitiable form
That I follow in a storm;
Iron tears and groans of lead
Bind around my aching head.

Till I turn from Female love
And root up the Infernal Grove,
I shall never worthy be
To step into Eternity.

And, to end thy cruel mocks,
Annihilate thee on the rocks,
And another form create
To be subservient to my fate.

Let us agree to give up love,
And root up the Infernal Grove;
Then shall we return and see
The worlds of happy Eternity.

And throughout all Eternity
I forgive you, you forgive me.
As our dear Redeemer said:
This the Wine, and this the Bre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