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用了刚刚看到的蒋勋新书名,因为帖子内容或多或少与行程和书有关罢,且人懒又笨,于是行“顺手牵羊”之实。
天气终于转暖,人们大概禁不住无边春色的诱惑,都蠢蠢欲动地奔波在路上享受生活去了。是故,这次机票尤其难订,不得已,只能转道帝都。
选的,还是多年来常宿的那家。check in完了,才想起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漏了考虑。物是人非的几年后,情何以堪?房间里自然不能待了,又不愿联系旧人,于是起意按图索骥,去找网上号称的“文化地标”。
反正时间多得谋杀不掉,决定尝试一下地铁。孰料,心头日日萦绕的名字赫然在目。怔怔得看着指示牌良久,可惜不能开向你,否则,我定然不顾一切欣然而上。
寻寻觅觅,找到了目的地。数年冬眠,一个大型商区已经从无到有,名扬帝都。光是看看路旁两侧所停车辆,此地火爆程度,可见一斑。中国速度,难怪要让人咋舌。
空空如也的胃开始痛了,必须吃点东西,否则后面的辰光有得受。于是先在餐饮区转转,没有小吃店,快餐店也踪影全无。看上去色香俱全的店铺,都是三两成群进去的。逡巡一圈,胃疼不等人,决定硬着头皮去吃麻辣香锅,提振一下食欲。结果再次证明自己就是个银样蜡枪头,麻到后来,几难入口,要不是昨夜刚刚和你就浪费与节约吐了点口水,就打算放弃走人了,最后不得不用白开水冲洗才勉强吃完。
喝冰可乐的渴望空前高涨,可惜一路寻到“单向街”,也不能一尝所愿。书店很小,上下两层,楼上正搞作者新书发布会,人头济济,还有媒体的长枪大炮助阵。稍稍听了会,觉得一般,倒是台上与作者对话的美女,挺养眼,不知是何方神圣,还是纯属花瓶?楼梯一侧挂满明信片和留言,边看边下楼,的确如警示的有点风险。楼下的书类型不少,可惜大部分都塑封了,不能随意翻阅,感觉小家子气得很。墙角一侧,摆满各式小玩意和精致到让人爱不释手的笔记本,看得出在学诚品,只是单薄得不是一点点。
出去后又转了转,没去成塞纳河畔的左岸,倒在这蓝色港湾的左岸里稍事停留。建筑有类似的欧洲风情,只是少了时光累积起的优雅。
时间尚早,挺害怕回到四壁环伺的房间被往事挤压,被感伤侵袭,听寂寞唱歌,于是在马路上暴走,直到精疲力竭。
早晨接到电话,强压心痛,若无其事与你闲聊。飞机上,读Marshall Mcluhan的《理解媒介》,不知是不是属于“20世纪为数不多的重要思想著作之一”之故,啃得很慢,汪洋恣肆的思想,消化起来挺困难的,几欲放弃,还好旅途漫长,没其它选择,于是一点点啃。临近目的地,看到一段话,发现“对号入座”的老毛病又犯了——“对宇宙的冷漠可以培养对细枝末节和专门任务的强烈关注,这正是西方人独特的力量所在。专门化的人不犯小错,然而他走向的目标却是绝大多谬误。”——若以此逻辑思考下去,你我对周边世界/人群的热情与冷漠之差,不正导致了你我之间对细节关注的差别以及目标的走向不同吗?!
出了机场,春寒料峭,车窗外,雨丝横斜,象我此刻的心情,怎一个“乱”字了得。
2012/04/16
成败岂可论英雄?—— 《The Drunkard's Walk》
所谓醉汉的脚步,是一个用来描述随机运动的数学术语。作者Leonard Mlodinow以此命名其书,是给读者一个直观冲击: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如同宿醉者的脚步一般难以预测。写作此书,也是为了在研究随机性的学术圈和普罗大众之间搭起一座桥梁,那些被学术精英们用来研究和理解醉汉的脚步的工具,也可以被运用到人类的日常生活中去,为读者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审视世事万象,并做出更深刻的理解和诠释。
古希腊人是以现代数学发明人的面貌出现的,但是为什么他们没能发展出概率理论呢?原因之一在于他们相信未来是按神的旨意而发展的,因此,通过理解随机性来寻找答案就是多此一举;另一个原因,在于他们执着于通过逻辑和公理证明而得的绝对真理,对不确定性却大摇其头。有趣的是,对数学不屑一顾的罗马人,注重实用,由此看到了理解概率的价值。”偶然性正是生活之向导“这一警言来自罗马政治家西塞罗也就不足为怪,而概率一词的词源Probabilis就是他在随机性领域留下的主要遗产.
由于赌博的需要,意大利的Gerolamo Cardano成为系统化研究随机性的第一人, 他所发明的样本空间定律,来自于他对随机性之作用机制的洞察,为后世对不确定性进行数学描述提供了基础。在此领域继往开来的,是伽利略,但他研究概率论实是应赞助人Tuscany大公的要求,为其解决在赌博中遇到的困惑——“点数问题”,因此有点不情不愿。而法国数学家Blaise Pascal,则因身体不恙,听从医生嘱咐在赌博中放松,偶然之间,为随机性领域研究做出俩大奠基性贡献:
其一是帕斯卡三角形(Pascal triangle),正可用来解决困扰Tuscany大公的点数问题 (the problem of points)。虽然其核心的计算方法早于1050年就由中国数学家贾宪所发现,并在1303年由朱世杰发表于他的《四元玉鉴》中,但留名概率论史的,还是将其发扬光大的帕斯卡。
其二则是他的数学期望(mathematical expectation)概念:是皈依上帝后的帕斯卡用来分析遵从上帝律法的利弊方法,后世则利用这被称为帕斯卡的赌注(Pascal wager)的论证确立了博弈论中关于最优策略的定量研究。
到处,作者笔锋一转,抛出这样一个问题:假如概率不可知,人们是否可以从观察结果推论出事件的隐含概率?伯努利的”黄金定理“又称为”大数定律“肯定了这一答案。给定一个可容忍的误差范围,给定一个可接受的不确定度,大量观察的结果总能反映隐含的概率。在现实生活中对实际并不够多的数量误用大数定律,则被戏称为“小数定律”。由此,统计学粉墨登场。
概率和统计的基本区别在于:概率是基于给定的事件概率做出预测;而统计(该词词源来自于德语单词statistik)则是基于观察的数据推论出隐含的事件概率。两者的连接点,就是所有数学和科学学科中最重要的钟形曲线。揭示钟形曲线重要性的三个人分别是Abraham de Moivre; Carl Friedrich Gauss(高斯)和Laprice(拉普拉斯),集三代学者的努力,揭示了不确定性的测量中产生的随机误差,总是遵循正态分布的规律。时至今日,中心极限定理(大数量独立随机因素总和之取值为任意给定值的概率,服从正态分布)和大数定律成为了随机性理论中最为著名的两个结果。
统计学的奠基人是16世纪的英国商人John Graunt和其朋友William Petty (也被视为古典经济学的先驱)。Graunt是通过对伦敦市长编撰的每周一期的“死亡表”研究中认识到统计数据能使我们洞察到那个产生数据的系统。社会学数据常常服从正态分布,而生命的混沌,也似乎总形成可量化可预测的模式。随机性的模式是如此值得信赖,以至于在某些社会学数据中,对该模式的违背,可作为指证坏事的证据。趣闻轶事之一,就是法国数学家Jules-Henri-Poincare曾用此法逮到了一个欺骗顾客的面包师。而今,统计侦察术逐渐流行,并创造了一个称为法律经济学的新领域。
将统计学思想引入生物学的,是达尔文的大表兄——Francis Galton。高尔顿在遗传方面进行的研究,导致了现代统计学两个核心数学概念的发现:
1)回归均值
2)相关系数(描述类似关系的一致性的数学指标)
统计物理学的创建者,则是James Clark Maxwell (麦克斯韦), Ludwig Boltzmanm (波尔兹曼); 他们运用概率与统计的数学思想,来解释构成流体的原子之运动是如何造就流体性质的。真正使此理论被广泛接受并由此成为大多数现代技术的基础的,是不世出的天才爱因斯坦。在他的分析中,正态分布再次扮演了核心角色,而醉汉脚步的痕迹,也在各研究领域被发现研究。
“世事难料”、“事后诸葛”等谚语,其实已经包含了关于随机性、偶然性的智慧。相信读完此书,“成败不可论英雄”,也该渐渐深入人心。
2012/04/06
Mould Your Characters ——《伦理学与生活》
利用这个长假,读完了这本伦理学入门教科书《伦理学与生活》。
此书能不断修订再版至第9版,风行程度可见一斑。书底荐语“博古通今、知行合一、译文上乘”是我难得一见的名符其实。近年来,自己亦读了不少哲学类书籍,此书堪称个中翘楚。作者兼采中西精华,将零散在各书籍流派、不同哲学道德体系的理论做了系统的阐述、分析、甄别、对比、批判和总结。曾经的囫囵吞枣,不甚了了,经过如此有脉络的梳理,融汇贯通成一个系统。为此,此次读书笔记,特以思维导图工具制之。
析各家之长评各家之短后,作者试图确立起自己的道德体系,力求做到“以理性为基础而不冷漠无情;具有逻辑一贯性又非僵化不变;既具有普遍性,有能实际运用于特定的个人和境遇;便于讲授和传播;还能有效地解决人们之间、责任之间和义务之间的冲突”。为此,他选取了五大基本原则:
为作甄别,特名为“人道主义伦理学”。并于体系确立之后,不断运用这五条原则在各种道德现场分析评述现实案例,检验其是否行之有效,现身说法知行合一。尽管,他所举的各个案例,在我看来,道德价值判断相当清楚明了,谈不上是令人左右为难、举步维艰的道德困境。
我问自己,在社会上摸爬滚打多年,本该是对既定的道德体系身体力行已久,却为何又如同乳臭未干之黄口小儿,对道德伦理体系充满了好奇、探究和疑问?我想,既是补多年以前的课,也是为生活中知行的偏差、对道德伦理的疑惑及各种感性认识寻找理性的答案吧。
结文时,脑海中不由浮现很久以前看见过的一段话:“Guard your thoughts, they become words. Choose your words, they become actions. Understand your actions, they become habits. Study your habits, they mould your characters, it will be your fate.”
此书能不断修订再版至第9版,风行程度可见一斑。书底荐语“博古通今、知行合一、译文上乘”是我难得一见的名符其实。近年来,自己亦读了不少哲学类书籍,此书堪称个中翘楚。作者兼采中西精华,将零散在各书籍流派、不同哲学道德体系的理论做了系统的阐述、分析、甄别、对比、批判和总结。曾经的囫囵吞枣,不甚了了,经过如此有脉络的梳理,融汇贯通成一个系统。为此,此次读书笔记,特以思维导图工具制之。
析各家之长评各家之短后,作者试图确立起自己的道德体系,力求做到“以理性为基础而不冷漠无情;具有逻辑一贯性又非僵化不变;既具有普遍性,有能实际运用于特定的个人和境遇;便于讲授和传播;还能有效地解决人们之间、责任之间和义务之间的冲突”。为此,他选取了五大基本原则:
- 生命价值原则:主张人应尊重生命并接受死亡
- 善良(正当)原则:主张人民应扬善抑恶
- 公正(公平)原则:主张应公平合理地分配好处和坏处
- 诚实原则:诚信乃人际关系之本
- 个人自由原则:人作为具有独特差异性的个人,在前四条基本原则的架构内,有选择的自由
为作甄别,特名为“人道主义伦理学”。并于体系确立之后,不断运用这五条原则在各种道德现场分析评述现实案例,检验其是否行之有效,现身说法知行合一。尽管,他所举的各个案例,在我看来,道德价值判断相当清楚明了,谈不上是令人左右为难、举步维艰的道德困境。
我问自己,在社会上摸爬滚打多年,本该是对既定的道德体系身体力行已久,却为何又如同乳臭未干之黄口小儿,对道德伦理体系充满了好奇、探究和疑问?我想,既是补多年以前的课,也是为生活中知行的偏差、对道德伦理的疑惑及各种感性认识寻找理性的答案吧。
结文时,脑海中不由浮现很久以前看见过的一段话:“Guard your thoughts, they become words. Choose your words, they become actions. Understand your actions, they become habits. Study your habits, they mould your characters, it will be your fate.”
2012/04/01
远书(三十)
因为假日的调换,晨起错过你的三次呼叫。同事已陆续休假,以为今天可以空闲点,孰料轮轴转的会议,忙到精疲力竭,七个半钟头没喝上一口水。最闹心的还是内耗,内忧外患,内外交困,苦的是最终负责的我,眼看deadline愈来愈近,情况也愈发糟糕。
躺在床上,脑神经绷得紧紧的,一直不能松弛。连续几周不能安眠,为你。这周开始也难得为工作。睡前一杯红酒早已毫无效用,那夜终于“投降”,尝试你寄来的安眠药,不知是累极还是药效之缘故,总算睡了一个囫囵觉。还有一次,半夜三更,终于放弃挣扎,给你打了电话,虽然吓了你一身冷汗,虽然没说两句,挂了电话的我,倒是盹了一下。
辗转反侧到午夜2点,脑子里象上了发条高速旋转到要脱轨的机器,涨到开裂,如果过劳猝死也就算了,怕只怕没死却废了。突然惊恐起来。于是故伎重演,向你“求救”,哪怕什么都不说,相信你的声音也是一种宽慰。你看,似乎一直是我需要你多过你需要我呢。
电话通了,似乎你为了父母和孩子的事也不在状况,我遂打消了“诉苦”的念头,稍许问了几句,又不宜给建议,又嘴拙,于是匆匆挂断。
果然不出所料,虽然不是预设中的对话,还是起了作用。之后啥时入眠的,竟也恍然不知。早上醒得很早,又开始烦恼项目的事,后来决定不如上班干点实事。于是,昨晚最后一个离开公司,今早第一个到达公司。而明天,就是长假的开始。公司,早已弥漫懒散的气氛。
一贯懒惰到极点的我,居然就这样成为一个工作狂。若是早了若干年,我该爬到“金字塔”的哪一级了呢?
订阅:
博文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