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4日星期一

Asking the Right Question —— 《牛奶可乐经济学》


《牛奶可乐经济学》,顾名很难思义,细看,又有“标题党”之嫌。此书原名是《The Economic Naturalist: In Search of Explanations for Everyday Engimas》,想来译者是顺应了如今很多引进书籍的起名趋势,运用了“注意力经济”的策略,力图在众声喧嚣中,勾留住读者好奇的视线。但正如一个硬币 的两面,我却差点因此错过一本好书。

在我读来,这本书就象经济学版的“十万个为什么”,试图用经济学的原理和方法来解释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帮助读者识别和思考构建这个世界的基本结构和模式,也即所谓的博物经济学。读的时候,"asking the right question"是我最强烈的感受,事实上,也是一段时间以来愈来愈鲜明具体的感受。为什么西方教育体制下总能诞生很多形形色色的innovator, 为什么中国教育系统催生的却尽是些循规蹈矩的follower? 会不会问问题,问什么,怎么问,似乎是关键的分野。倘若我们没有一个善于发现问题的头脑,即便想做个有心人也难,又遑论去解开日常行为之谜?倘若没有critical thinking的能力,我们象海绵般吸收进来的信息、知识又何来用武之地?

妙趣横生,是我阅读的另一感受,也一扫我对经济学枯燥、无趣、深奥难解、尽是数学公式的刻板印象。千奇百怪的问题,到了Robert Frank教授的手中,就有能耐用“程咬金”式的三板斧——机会成本、成本效益原则、供求关系——来解释这一大堆有趣的行为模式,揭示藏在其后的经济学常 识。这就象当你掌握并理解了生物进化论,这大千世界里的物种、组织、结构,就都能用竞争、变异、遗传、进化等基本概念来解释了。我想,原版书名的灵感就来 自于此吧。

一气呵成得读完这本问题集,如同亲历了一场头脑风暴,酣畅淋漓之余,也明白了隐藏在产品设计背后的经济学动机;明白了商家为何及如何设置折扣门 槛;明白了为何公用品悲剧(Tragedy of the commons)会发生(1. 无法从自我限制中获益;2. 付出与所得上的悬殊差异;3. 没有所有权);明白了个体利益与集体利益之间存在怎样深刻的矛盾,而国家又是为何要对行为加以管制。简而言之,就是既定环境的方方面面以及人类和动物行为 的所有特点,都是成本与效益相互消长所造成的直接或间接结果。

罗马之建,非一日之功。愿只愿,自己能逐渐学会从日常生活开始,从很多以前从未注意到的事情中发现相关的结构和模式,训练自己敏锐的目光,提高认识世界的水平,更加理性地决策。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