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1/08

念天地之悠悠——《孤独六讲》


与蒋勋结缘于《天地有大美》,因你之故。后来,我无数次地问自己,认识那么多年,为什么,我竟不曾参与到你生活里的其它向度中去呢?是不是因为相聚总是匆 忙,别离总是长久,我们孤注一掷地把时间用于思念,所以忽略了更加丰富更加精彩的另一个世界呢?还是因为我当时的无知、浅薄、狭隘、偏颇,不足以成为你的 对话者?当你象一颗钻石,从各个侧面折射出璀璨光芒的那一刻,天知道,我是多么懊悔又多么渴望多么急切地想要去认识你的每一面。我迈上追日的旅途,孤独, 总是如影随形,但曾有那么一段时间,因为你,那种孤独,竟是饱满而喜悦的。

对于美学,我一直没概念,对美的感受,自然是停留在非常直观的 感官层面,说不出什么子丑寅卯。蒋勋在《天地有大美》中言及的衣食住行,美则美矣,给我的感觉泛泛。也许是因为,我和你不一样,少了情感的富足,少了内心 的平静,就顾不上去讲究生活的质感。但这本《孤独六讲》,对孤独的探讨与呼唤,实实在在地打动了我,孤独,竟可以是一种美学,尽管他所言及的孤独远非我曾 理解的孤独。

以他之眼看去,孤独可分六种,有无处可诉的情欲孤独,有无人聆听的语言孤独,有理想未竟的革命孤独,有隐匿在人性深处的暴力 孤独,有不可思议的思维孤独,有困陷于伦常里的伦理孤独。六讲中,蒋勋着墨最多的,还是中国传统的孔孟思想。无远弗届的儒家文化,以忠悌慈孝为核心,以五 伦为纲常,以淫为万恶之首,拥抱的是群体,嫌恶的是特立独行,压抑的是自我,避讳的是死亡,主张的是结论式的原则,不允许相对的讨论与怀疑,不鼓励推理与 思辨,所以并不容纳允许情欲孤独、思维孤独和伦理孤独的存在。在看似式微的现代社会中,它的影响力依旧不可轻忽。

蒋勋不时会提及他的小说集《因为孤独的缘故》,从中,你不难发现人性的矛盾,导致生命的荒谬。而荒谬的情境,恰恰是我们通过乱象检查思维的良机。但要警惕 因为限定的角色而丧失讨论的空间,警惕因为太过急迫得下结论而使结论失去意义,变成思维的敌人。怀疑是思考的起点,而独立思考者必须保持一定的距离并承担 由此而来的孤独。

有人说,历史是为成功者书写的,革命的最大胜利就是成功夺取政权。蒋勋却以为,革命者只能是失败的角色,因为革命一旦成功,人一旦走向现世的繁华和权力, 他将无法再怀抱梦想。革命失败了,他内心的孤独却得以保全,也因此赢得了诗与美。《史记》,就是司马迁对失败者的礼赞与致敬。又何况,革命的本质,并不是 颠覆体制与夺取政权,而是要颠覆内在的道德不安感。

暴力,会发展成一种美学吗?暴力,又如何发展出孤独感?对于前者,我很难接受。关于后 者,我非常认同。与人争论时,我一直很厌恶别人”以多欺少,以强凌弱“的论述风格,很反感”大多数“的字眼。一如蒋勋所言:当一个国家、一个阶级、一个族 群、一种文明强势到某一个程度,你很难会意识到它们本身就会构成暴力,经由教育、文化、媒体、政策、法律,不断去压抑另外一个国家、另一个族群、另一种文 明;甚至,暴力还会伪装成另一种形式另一种情感而逃过检查。众口铄金一词让人不寒而栗;而这世上所谓的以爱之名、以正义之名、以道德之名施加的暴力事件, 比比皆是。而平凡如我们,大概也很难对每个人内在潜藏的暴力本质,有高度的自省与自觉吧。这时,就需要蒋勋所谓的暴力孤独,以检察自身为起点,去检视行为 的状态,发展更冷静的省思能力,经由充分而独立的思维思辨,对人性有更深、更高层次的探讨。唯有对人性的恶有了更充分的了解,才能更好的发扬人性的善。

很 久以来,我一日比一日自闭。看着周遭众人不断张合的嘴唇,我常常难以捕捉字句背后的意义;电台里、网络上,热闹非凡,我的视线,常常是难以聚焦的,内心的 感觉,更是厌烦。我尽可能将与人沟通的频率降至最低,在语言终极处,体会着孤独。沉默地行走时,我会想起从前,我们使用着共同的字句,却指向不同的意涵; 在误会发生时,又因为预设的立场,我曾经拒绝聆听你的语言。我会想起现在,很多语言以习惯的模式出现,甚至流利到忘了背后还有思想,可是,又有多少人会跳 脱出来,说出怀疑和不同的思考,而不是结局或结论?我会想起将来,我又如何能洞察语言的伪装,辨析他人匿藏在语言里羞于见人的最深最深的心事?

如果审美真如蒋勋所言是一种意识形态,那么藉着这样对孤独的审视论述,他所认同的价值昭然若揭。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