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5日星期三

阅读101——《阅读的故事》

读此书的时候,心中就不断浮泛起疑问。故事呢?故事在哪里?怎么和为文字讲述的故事风格不一?甚至,有种毋宁说是故事不如说是阅读的101的感觉。

不妨来看看我的感觉对还是错。

“书与册”一文,回答了关于书的分类和书房秩序的迷思。

“好书是不是愈来愈少了”一文,驳斥了关于阅读无法持续的借口。书的供给质量的不稳定,固然有其时代制约、思潮涨落的因素,却也恰恰说明了自由的健康存留。让我真正眼前一亮的论述是:人的基本阅读位置,是坐落于对眼前实存世界的不满到绝望之间的条状地带。因为不满,所以阅读以解疑惑遗憾;因为尚未绝望,所以还没有心力疲惫到不愿沿着书铺就的路径寻觅下去。

“意义之海,可能性的世界”一文肯定了这是阅读能带给人类最美好的、真正的礼物。是的,当“历史同时敲千家万户的门”时,只能有一扇门抢先被打开而成为实然世界,其余的可能性,也只有存放在人们各自的思维之中,经由心存不满的书写者存放在书册中,静静等待“读书学剑意不平”者的翻阅,为阅读者提供一种与这现实世界的对抗与探究,在空间中成为移民,在时间中放逐自己。

“书读不懂怎么办”一文,解答了有关理解本质与人性倾向相背反带来的阅读的困惑。理解有着习惯性的延迟,甚至爽约不至,而人性又有着希望付出与回报相对称的素朴愿望。于是乎,阅读虽然被普遍认为是好事,却于实践中屡屡不能持之以恒。要解决这个难题,大概也只有不问收获的厚积在先,等待迟至的薄发或者顿悟了。

“第一本书在哪里”一文,提醒我们要端正阅读态度,不要赋予第一次太多意义。他将阅读比作离乡远行,做为长途旅行者的第一守则,就是背囊一定要轻,尤其别放进太多没必要的情感。毕竟我们的人生,是由很多细碎的、无法察觉无法控制的生命偶然搭建而成的,从来不曾被单一事物譬如第一本书的优劣所决定。所以啊,大胆的选书,不要急于丈量此书的成果。错了,就错了吧。

“太忙了没空读书怎么办”一文,讥嘲了那些关于没有阅读时间的感慨。所谓时间不够,从来就不是时间的绝对值匮乏,端乎我们一己的价值排列和选择问题。

“要不要背诵”一文,理顺了记忆与阅读的关系。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这肩膀,是用记忆一点一滴堆叠起来的。书籍是一种辅助记忆、延伸记忆的工具,但工具往往也带来单一性方便的陷阱。所以,归根结底,最重要的不是我们拥有了多少书,而是有多少东西经由阅读进入到我们心中驻留不去。记忆中最好最华美的部分,不是死记硬背而来的,而是情感驱策下的凝视、复读和牢记。那些会忘记的,就不是你真正魂萦梦系的。

“怎么阅读”一文,贬斥了那些方法论者的急功近利。方法是目的的产物,方法的前提是你有确定的目标。而阅读是极复杂的行为,往往,真正有价值的目标要等到阅读展开相当时日才凸显出来。同时,方法也是效率着眼的产物。阅读的考量不该仅仅是时间和效率。若把阅读窄化成“投入/产出”的生产线作业,那阅读所赠予我们的礼物,那个意义充满的海洋,那个无限可能性的微妙世界也就此失落了。

“为什么也要读二流的书”一文,规劝我们若要从业余阅读者往纵深处发展,就必须读或者更需要读一流作者的失败之作。因为失败的书写常常会留下更多线索,让你窥见书写者珍贵且不容轻易察见的思考过程、书写过程和书写判断。

“数出7882颗星星的人”一文,则重申了文学的重要。因为我们所能感受到,远远超过我们所能思考的,又远远超过我们所能讲得出来的。所以,概念思维不过是在可知的世界中进行,而实体思维,则是在可感的世界中进行。文学,正是在抽象思考之外,为我们提供一种凝视的能力,感受世界的丰饶,以及在众里寻他众声喧哗中辨识出某人的感动。

且不论我的101的感觉是否准确,但至少他关于阅读的主张再明确不过,那就是摘抄在书的封面的一段话:

让阅读独立于我们斤斤计较的日常行为选择之外而繁华,
让阅读豁免与其他直接目的的行为竞争而从容......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