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不登录这个信箱了,若不是她所标注的醒目主题,差点将之与其它所有的未读信件一起拖进垃圾箱。
紧急求助?又这么着急得索要你的联系方式。心狠狠得揪紧,害怕与你有关。顾不上回信,顾不上已经夜深,急急忙打了电话过去,听完始末,颤巍巍的心才落了地。一场虚惊。
意兴阑珊地与之对答,苦涩从内里一直泛上舌尖。自闭日久,讲起话,都干涩无比,不知她是否嗅出点什么来,也顾不上了。
网络问题,电话意外断了,再拨,数次不通,暗自庆幸就此结束也挺好,不用再牺牲若干脑细胞。只是这一挂,内心波澜,再难停息。
想想也真巧,昨夜思念如海啸,理智坍塌,终于不可遏制地拨了睽违已久的号码。颤抖着听了一声回铃音,就如受惊的兔子,惊慌不迭地挂了、慌不择路地逃了。
今夜,就忽忽听闻故人音讯和你的名字。看着暗下去的手机屏幕,心也黯黯地,却又蠢蠢欲动。暗夜里,穿心寂寞,挫骨扬灰;蚀骨思念,荼蘼盛放。只是,再难厚颜如昨日般去打这骚扰电话。
还能说什么?
一首李泰祥的《告别》,终于逼出体内的水分,狠狠地。
......
醒了后不再想起
在曾经同向的航行后
你的归你
我的归我
在曾经同向的航行后
各自曲折
各自寂寞
原来的归原来
往后的归往后
......
不再想起?谈何容易。
我爱,还能再看你一眼吗?哪怕一眼就老了;还能再笑一笑吗?哪怕一笑后还是要走。
我爱,我爱,真不想就那样与你告别呵。老天,连一次像样的、面对面的告别,都这么吝啬给我们。
我多想,就这么沉沉睡去在,你星光闪烁的眼里,永不再醒。
2010/08/19
非如此不可
自04年一番扰攘后再没醉过,但不醉,又如何有力气胼手胝足、只身一人穿越人生的荒原,抵挡寂寞风化,击退往事侵袭?
红酒一杯,催眠的效果实在尔尔,取的不过是放缓脑中轰隆作响的机器疯狂的运转速度。每每想起后来的你说,必须要饮酒一杯才能与我通话,那种刺痛和怜惜,清晰如昨。当日,这也是促使我痛下决心的临门一脚。
你曾经沉声问我:“心意已决?” 我哽咽作答:“非如此不可。”
三个理由,一个是前提,一个是为你,一个是为自己。辩不清权重,只知道,第一个理由是最最不可逾越的障碍。我怎么能在放弃尝试的心态下,以尝试之名继续?
一夜低语。数日纠结。我低声求证于你:“非如此不可?” 你答:“非如此不可。” 理由很多,你说不出,我也不想再追问。
Esmuss sein ! Esmuss sein ! 贝多芬在他最后一首四重奏的最后一个乐章如此写道。他甚至加注: Derschwergdasste Entschluss. 这何尝不是我们细加掂量的决断?这何尝不是命运之声?是了,是了,就是这样了,只能这样了。
如是,如是,一年有余。
呆滞的面孔,无聊的空虚,我在自己的生活中,扮演一个缺席者。可憎可恶。
你呢?你还好吗?过得如何?
于辗转处,瞥见你的名字,我辩不清任何滋味。呆怔半响后,宽慰自己:至少,你还活着;至少,你move on了;至少,你有所成了。如是,那我总算做对了一件事,理由的2/3,得以验证。
是非如此不可了。旧石器时代的大脑 v.s. 市场经济的新时代 —— 《当经济学遇上生物学和心理学》
作者写作此书时秉持的两条思考原则:
1. 人必须像物理学家研究自然法则那样,研究人类行为和社会协作的法则。
2. 对于人类的行为,不嘲笑、不哀叹、不谴责,只尝试去理解。
我很认同。不研究,就很难去理解。不去理解,对人类行为的谴责、嘲笑、哀叹,或无的放矢,或隔靴搔痒,不但无济于事,而且很难对症下药的找到解决方法。
当经济学遇上心理学,诞生了行为经济学;当经济学遇上生物学,我们明白所谓的“理性经济人”的行为也必须得以进化的视角去观察剖析。
在整个人类的发展史中,我们如今生活的物质丰富、科技发达的市场经济时代,只占了0.25%的长度,人类当初进化的环境,与现在生活的极端不同。可想而知,进化于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大脑,跟不上现代世界日新月异的快节奏,也是自然。
譬如Wason Selection Test:说明我们的大脑更擅长处理那些来自古老世界的具体问题(如人与社交),我们的理性在充斥着符号和抽象概念的现代世界则受到了限制。
譬如幸福的感知(幸福的人是比你的连襟多赚100美元的人):说明幸福与相对财富有关,而与绝对财富无关。进化学的解释是,在旧石器时代,人 们生活的是微型社会的氏族部落,经济相对平等简单,所以,我们的意识和感知至今还是跟短期股价、直接比较和相对社会排名挂钩,而与绝对财富无关。此外,借 助fMRI的新技术,神经脑科学也证实了人类情绪的自我平衡系统长于配合刺激的相对变化,不擅长感应其绝对水平。愉悦不应被视作人类行为的目标,而应把它 看成自我平衡的提示——一种情报信号。
譬如“最后通牒博弈”的游戏:从进化的角度看,如今明显的非理性经济选择,在过去是合理的。要求我们的潜在交易伙伴给予公平,是源自旧石器时代“互惠利他”的道德情感。
譬如“未来价值打折”:这种宁取现在100元,不取将来150元的给将来打折扣的效应,也要归结于旧石器时代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上,所以当下所得要比将来所得对旧石器人更有价值。当然,生物学也验证了,大脑皮层越发达的动物,把及时享乐变成将来奖励的能力也越强。
譬如恶棍存在的必要:从进化的观点来看,人群里之所以有2%左右的反社会人,他们对鼓励信任与协作的社会暗示没有反应,这并不是大脑回路的偶 发生物学现象,而是为了维持人与人信任与猜忌之间的心理平衡。没有猜忌,人很易进化成无条件信任他人的人,那些抓住了我们轻信本性的生物就很容易侵略我 们;没有信任,在需要协作的狩猎——采集的氏族生活中,人类也很难生存下去。
譬如我们竞争又自私,协作又利他的特质:这也是由个人生活在群体里创造并强化出来的。通过这样的方式,人类群体具有了道德,”对“代表着符合群体利益,”错“代表着自私自利的行为。此外,进化使得我们在群体内部表现善意,在群体之间表现敌意。
读此书前,通俗行为经济学读物也陆续读了几本。经济学家一直试图解读这个世界和人类行为,可是,一派说人比我们相信的要非理性得多,你不了解 人的非理性,你就难以了解人的行为与周遭世界;一派则说人比我们想象的要更理性,人的理性选择出现的场合要出乎我们的意料;如果我们不去理解行为表象下的 理性选择,我们就无法理解所居住的世界。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囿于理论知识储备不足和实际经验的匮乏,要选边站还真不容易。读此书后,我发现,若从进 化生物学的角度去理解“理性经济人”这个说法,那些人类究竟是理性的还是不理性的经济学家之争,就迎刃而解,豁然开朗了。以我之拙见,双方都坠入了平面视 角的认知陷阱。
一言蔽之:旧石器时代进化而来的大脑,所做的抉择,在当时的进化环境下是理性的,所以人类得以生存延续;在如今的市场经济新环境下,非理性则逐渐凸显。
2010/08/17
见与不见
这一天,是我翻阅时光之书最常翻到的一页。因为翻动太多,因为阅读太久,深嵌于细节的欢愉或悲伤,都已被时光磨去了棱角、褪去了颜色,唯余静静的回忆,成为习惯。
这一天,是深深埋在我心里的黄连,却,也让我的生命丰美。
这一天,是潜藏在我心田深处的老根,哪怕忘了浇水也不会干枯。
这一天,花事已了,梦里多愁,灵魂孤寒。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也是因为这一天。
这一天,且把那刻骨爱恋,换了这浅斟低唱。
岁月从此,无波亦无澜。
看见一首小诗,略改数字,是为四周年记。
见与不见 -仓央嘉措
你见,或者不见我
我就在那里
且悲且喜
你念,或者不念我
情就在那里
不来不去
你爱或者不爱我
爱就在那里
只增不减
你要,或者不要我
我的心就在你那里
不舍不弃
来我怀里
或者
让我住进你的心里
默然 相爱
寂静 喜欢
2010/08/11
岩石逻辑 v.s. 水的逻辑——《我对你错》
时常,我会觉得自己有若桃花源中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知识面的偏狭,不言而喻。是要读到这本书,才知道作者来头如此之大——创新思维之父、对人类影响最大的250人之一、在世的20位最具远见卓识者之一、62部著作并被翻译为37种语言广为发行......
这本书,针对大脑是一种自发组织的积极的信息系统的特点,指出建立在二分法的传统逻辑思维体系的局限,呼吁我们减少对逻辑、推理及争辩的依靠,提倡一种新型的建立在感知基础上的水的逻辑。
传统逻辑,建基于古希腊的逻辑、推理、辨伪等思考习惯,通过争论寻求真相,用于交流的语言词汇倾向于将事物分类,强调对错、是非、高兴/伤心、有罪/无辜的刀刃区分,富于对立性。这和岩石的形状固定、棱角分明的特性很像。这种岩石逻辑只有在事实确定的情况下,才能发挥其基本作用。它最大的缺陷就在于:它假设感知和价值判断是普遍的、共通的、永恒的,或者已经达成了一致的。(让我困惑的是:如此说来,是否还存在普世价值呢?)
其中,争论作为一种思考方法,最大的价值本来是鼓励人们去考察事物。但是,心理学实验早已一再佐证:what you see is what you believe。争论双方在考察事物的过程中,鲜少会关注有利于对方的事件,哪怕这些事件在相当大程度上能扩展对事物的考察。也因此,争论并不具备建设性 和创造性,争论旨在发现真理,而不是创造真理。
Edward De Bono所提倡的水的逻辑,则是建立在人类的大脑如何运作,尤其是人类大脑如何创造感知的基础上,它更关注感知、价值判断和相关的人。它不再具有绝对性,随环境和情景的改变而改变。
针对这两种逻辑的比较,他给出非常形象的说明:
他对幽默非常推崇,认为是人类大脑最为出色的行为特征,主要来自于人脑模式的非对称性。由此,他又推介了另一种实用的创意思考的方式——随 机输入。随即输入的词汇可以引发创意和洞见。理论很简单:当你从外围任何一点进入到中心,你很有可能发现一条绝妙的路径,而此路径是你从中心到外围时不可 能发现的。此外,随机输入的词汇会使某些模式变得更加突出和敏感,思路就会沿着这些本不会被想到但现在被突出的模式进行思考。
他又指出,思考文化中的困境之一是:每个有价值的创意在事后看来都必然是符合逻辑的。于是我们会倾向于认为,在事前运用强大的逻辑也能得出这个创意。但这种认识在自我组织的信息系统中是错误。
书中,他也提及他开创的六顶思考帽法,这主要是针对思考者在同一时间内只做一件事情的特性,而建立的一种全面思考问题的模型。即人为设立六种思考情境:
《易》云:变则通,不变则穷。De Bono也提到:几乎所有的进步都来源于改变,改变可能是不被人察觉的渐进式改变,也可能是在压力下的调整、调适和回应。通达与穷困,也许就在于岩石和水的逻辑选择。
这本书,针对大脑是一种自发组织的积极的信息系统的特点,指出建立在二分法的传统逻辑思维体系的局限,呼吁我们减少对逻辑、推理及争辩的依靠,提倡一种新型的建立在感知基础上的水的逻辑。
传统逻辑,建基于古希腊的逻辑、推理、辨伪等思考习惯,通过争论寻求真相,用于交流的语言词汇倾向于将事物分类,强调对错、是非、高兴/伤心、有罪/无辜的刀刃区分,富于对立性。这和岩石的形状固定、棱角分明的特性很像。这种岩石逻辑只有在事实确定的情况下,才能发挥其基本作用。它最大的缺陷就在于:它假设感知和价值判断是普遍的、共通的、永恒的,或者已经达成了一致的。(让我困惑的是:如此说来,是否还存在普世价值呢?)
其中,争论作为一种思考方法,最大的价值本来是鼓励人们去考察事物。但是,心理学实验早已一再佐证:what you see is what you believe。争论双方在考察事物的过程中,鲜少会关注有利于对方的事件,哪怕这些事件在相当大程度上能扩展对事物的考察。也因此,争论并不具备建设性 和创造性,争论旨在发现真理,而不是创造真理。
Edward De Bono所提倡的水的逻辑,则是建立在人类的大脑如何运作,尤其是人类大脑如何创造感知的基础上,它更关注感知、价值判断和相关的人。它不再具有绝对性,随环境和情景的改变而改变。
针对这两种逻辑的比较,他给出非常形象的说明:
- 岩石不论处于哪里,都是相同的形状,独立于周围的环境;水的形状,则由承载的容器决定,随着情境的改变而改变。
- 如果你把一块岩石堆砌到另一块岩石上,你得到两块岩石;但如果你把一些水加入到另一些水中,你不会得到两份水。
- 如果你愿意,你可以一滴一滴把一杯水倒空;但对于岩石,它要么整个被放在杯子里,要么整个都不在杯子里。
- 引发模式:大脑从事物的局部出发,重新构建出完整的事物,或者由最初的部分引发出整个序列。大脑的引发模式因此会重建你认为存在的事物,而不是实际存在的事 物。也即“What you see is what you believe”和心理学科常用的术语“Stereotype”.
- 顺序模式:大脑就像一个历史记录员,因此模式的作用高度依赖于大脑中原始的经验顺序。即在任何时刻,变化朝着某个方向发展的可能性都高于其他方向。演化的缺陷就在于发展的顺序决定了我们能够运用的观念和结构。
- 各种各样的信仰体系是人类事物的主要组成部分。推理和逻辑曾为也正在为自然科学做出巨大贡献,但它很能改变人类的情感、偏见和信仰。改变感知才是改变信仰、偏见的唯一途径。
- 传统思维过于强调分析,而忽略了设计。很多问题光靠分析是解决不了的,必须依靠设计。(建设性、创造性思考)
他对幽默非常推崇,认为是人类大脑最为出色的行为特征,主要来自于人脑模式的非对称性。由此,他又推介了另一种实用的创意思考的方式——随 机输入。随即输入的词汇可以引发创意和洞见。理论很简单:当你从外围任何一点进入到中心,你很有可能发现一条绝妙的路径,而此路径是你从中心到外围时不可 能发现的。此外,随机输入的词汇会使某些模式变得更加突出和敏感,思路就会沿着这些本不会被想到但现在被突出的模式进行思考。
他又指出,思考文化中的困境之一是:每个有价值的创意在事后看来都必然是符合逻辑的。于是我们会倾向于认为,在事前运用强大的逻辑也能得出这个创意。但这种认识在自我组织的信息系统中是错误。
书中,他也提及他开创的六顶思考帽法,这主要是针对思考者在同一时间内只做一件事情的特性,而建立的一种全面思考问题的模型。即人为设立六种思考情境:
- 白色:关注客观中立的信息和数据。
- 红色:表达对任何事物的感觉和直觉,而无需给出任何理由。
- 黑色:做出负面的逻辑判断。
- 黄色:做出正面的逻辑判断,找出事物的优点和好处。
- 绿色:创造性思考,提出新的主意和进一步的解决方案。
- 蓝色:控制思考过程,关注的不是事物本身,而是对事物的思考。
《易》云:变则通,不变则穷。De Bono也提到:几乎所有的进步都来源于改变,改变可能是不被人察觉的渐进式改变,也可能是在压力下的调整、调适和回应。通达与穷困,也许就在于岩石和水的逻辑选择。
警钟依旧长鸣——《理想国与哲人王》
十多年前王小波骤然离世、遗稿大热的时候,我听人荐跟风买了一套《xx时代》,勉强读 完,摇头叹息非我之茶。如今从头开读他的杂文,不知是年龄、阅历、口味、性情中哪一种因素改变之故,还是综合作用,反正读得是一叹三赞,趣味盎然之余又兴 当时年少、识人不明之慨。学理出身的他,逻辑井然不足为怪。弃理从文,长于辩思一旦落于纸墨,尽显笔锋之犀利,让一贯奉“难得糊涂”为圭臬的中国人,求糊 涂而不得。同时,也为无数“身在曹营心在汉”的理科文青指点了一条出路。
中国这三十年,是摧枯拉朽的三十年,社会面貌,今非昔比。王的剑锋所指,有些社会现象已然过时,有些依然顽根深种,也因此,星光依旧灿烂,警钟仍需长鸣。
1.关于沉默:
龙应台以为沉默是一种怯懦,王小波却以为沉默是一种生活方式。
福柯高屋建瓴说:话语是权力;王小波举例实证:权力即话语。此外,话语也是一种捐税行为,且上下五千年,一贯以之。权力主宰的话语圈,则患有贫乏症。
所谓弱势群体,就是有话没有说出来的人。当然,沉默的原因是多种多样:有些人没能力,有些没机会;有些有隐情,有些则是厌恶。
在沉默和话语中,王选择沉默,原因很简单,厌恶兼且缺乏信任。
2.关于思维:
罗素所定义的幸福来源于参差多态,而绝大多数的参差多态是敏于思索的人创造出来的。
我们的民族总有很多理由,在很多时候:封锁知识,钳制思想,灌输善良。以道德之名,出于功利的动机,以种种理由消灭幸福所需要的参差多态,扼杀思维的乐趣,堪可比拟思想的大屠杀。
什么是邪恶?低智、偏执、思想贫乏,才是最大的邪恶。
王小波斩钉截铁的宣告:善良应该是我变得更聪明造成的,而不是相反。以愚蠢教人,那是善良的人所能犯下的最严重的罪孽。
3.关于知识分子:
知识分子讨论社会问题:应从人类的立场,从科学的立场,从理性的立场,而把价值的判断、道德的立场留给别人。
现如今,有些学者的形象颇有点类似于中亚古国花刺子模的信使:
- 他针对研究对象,得出有关结论。他得把结论报告给公众,包括当权者。(花刺子模的信使得通告君主战事结果)
- 他从别人的反应中体会到自己的结论是否受欢迎。(花刺子模的信使,胜则得赏,败则喂虎)
4.关于国学:
王看国学,有如古宅闹鬼,树老成精。那么多读书人研究孔孟程朱两千年,所得无非是人际关系加上阴阳五行那点事。自然科学,一直是中国人的短板。坦白说,我看红学,咬文嚼字,追本溯源考据到那种程度,亦有点悚然而惊。
5.关于读书:
背书不是读书,字句实乃载体,思想才是精髓。
6.人性要逆转,必须有三大因素:
- 无价值的劳动
- 暴力的威胁
- 人性的脆弱
2010/08/09
边缘人的边缘看——《写在/走到人生的边上》
阖上杨先生的《走到人生边上》,又翻开钱先生的《写在人生的边上》,本欲将这一对学者伉俪的书比对着读一读,看看隔了一个甲子的时空,已然天人相隔的他们,是如何对话兼且在人生的边上书写行走的。
孰料,翻开泛黄的小书,扉页上、书脊上你的签名就那么霸道得占据了所有视线,既宣告了对书的占有,也宣告了对我心的占用。凝视良久,手指不自禁得描摹着你龙飞凤舞的笔划,忧伤一点点聚拢、散开,扬尘而舞。不经意间,想起多年前他曾戏用过的一词“Marginalized”,害怕被在乎的人“边缘化”,是人同此心的罢。叹只叹,如今,无论是于你还是于这世界,我都已入了“边缘人”的套,观行察言,是可悲,孰不可悲乎?!愚人若我,也是要在很多年以后,才认知到自己一直行走于人生的边缘。边缘人做边缘事,也难怪失败至此。
当然,此边缘非杨先生的彼边缘,杨先生的人生边上又非钱先生的人生边上,同一个词,三种不同的指向,实有点风马牛不相及,却偏偏这么奇异地扯在一起。杨先生那是从人生的长度而言,我这是从人生的宽度而言;人家奔跑在康庄大道,向人生的终点边上走去;我这是行走在偏狭小径,向南墙的边缘撞去。钱先生的,则是在翻阅人生这本大部头的书时, 随兴在书页空白处,信手眉批注释罢了。
相比钱先生的妙语警句、诙谐机敏,杨先生的要朴实许多,大概这除了与性格相关,年龄也脱不了关系,毕竟前者写在他意气风发的青壮年,后者写在她日暮途穷的老年,返璞归真,实属自然。
《走到人生边上》:
关于神和鬼:我们不能因为看不见而断为不存在。
什么都不信,就保证不迷吗?
在灵与肉的斗争中,灵魂是在肉体的一面。在肉体和灵魂之间,“我”在灵魂的一边。
人生实苦,天地生人的目的是人,而不是人类的文明。
受锻炼的是肉体,由肉体的媒介,锻炼灵魂与精神。
人生有命,但人仍旧可以自主。因为性格(character)是船,命运(destiny)是河,人是掌舵的船主。
当今之世,人性中的灵性良心,迷蒙在烟雨云雾间。
一夕风雨,了无痕迹。过去的悲欢、希望、忧伤,恍如一梦,都成过去了。
《写在人生的边上》:
新传记文学的时代,你要知道一个人的自己,你得看他为别人做的传;你要知道别人,你倒该看他为自己做的传。(自传就是别传)
门许我们追求,表示欲望;窗子许我们占领,表示享受。
人生的刺,就在这里,留恋着不肯快走的,偏是你所不留恋的东西。
笑本来是幽默丰富的流露,慢慢地变成了幽默贫乏的遮盖。
笑是人面上的闪电,闪电是天笑。
纯正的目的不妨有复杂的动机。
旧事浑如昨
失去了你以后,我似乎也失去了所有的耐心与生趣。
去夏,为了丁点小事, 我竟任性地割断联系着她们与我多年的纽带。彼时及至以后的疯狂心智,惦记着的,是你曾说过的一句话:羡慕她们,情愿是她们。我一直不愿去相信,那就是你要的,因着我自己,从来就不仅仅满足于在你心灵与精神世界的外围打转。我要你在我身边,我更要你的心;我要与你如亲人般接近,我更要与你似知己般无间。也许,我又犯了推己及你的错,也许,那真的是你的老实话。在那一刻,我负气且任性得放弃,曾经珍惜的,经营多年的。我对自己说,失去了你,我什么也都不想要了。兼且,品咂过羡慕的滋味,我并不愿你去体味。
如是,一年。孤魂野鬼似的一年。
她打来电话,我淡然以待;她发来短信,我波澜不惊;她提出请求,我从容帮之。我目送她们,越走越远。
说没有遗憾,那是假的。可我的心,竟会这么小,小得仅仅能负担一个人的重量。
每天都在想你,没有停止过。依然固执的等待,至于究竟在等什么,我已经不再清楚。也许仅仅是,等待是我的宿命,固执是我的性格,守侯烙进我的掌纹.
旧事浑如昨,伤心只问天。
订阅:
博文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