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8日星期三

头脑迷思之一——记忆的七宗罪


记忆是流转在我们脑海中的传说。当我们回首往事,曾经的时光绝不会如初初发生时那样清晰准确,相反,它们以传说现身。不过,无论是否精确,是记忆造就我们,而我们之所以成为今日之我们,是因为记忆。

哈佛心理学教授Daniel L. Schacter 总结出记忆七宗罪,以下则摘译自“PSYBLOG"。

1.transience (短暂)
记忆分两类:长期和短期。短期记忆是你脑海中的现在进行时;长期记忆是你储存在脑海中留待后用的将来时。研究表明这两类记忆在它们各自的时间尺度中都相当脆弱不可靠。
short-term memory: fast forgetting
long-term memory: slow forgetting

2.absent-mindedness (心不在焉)
两个主要因素:注意力和记忆编码。
两个经典实验(Gorillas in our midst和door study)令人吃惊的表明人的注意力存在盲区。
而对信息的处理强度直接影响着记忆的深浅。
一则趣闻轶事:在绝大多数人想方设法增强自己的记忆能力时,俄国新闻记者Solomon Shereshevskii却被他过目不忘的记忆力所折磨,巨细无遗的记忆令他无法抽象思考,他不得不与大多数人背道而驰,寻求一种方法忘却而不是加强记忆。
由此可知:任何事,皆有两面性。积极得看,心不在焉未尝不是一种福分。

3.blocking (阻塞)
你有多少次话到舌尖就是吐不出来?
没错,你对记忆的提取通道被暂时堵塞了。这也是记忆阻塞的典型之一——舌尖现象(Tip-of-the-Tongue)。通感,是解决舌尖现象的方法之一——将字词与味觉联系起来。精心设计的心理学实验证明此法的确可行。

4.misattribution (错误归属)
记忆很容易将真实事件与想像混淆,将事件的源头、人物、情境张冠李戴。
错误归属的另一种可能是无意识剽窃:人们很容易将别人的创作发明无意识得占为己有。
于是,有心理学家William James如是说:记忆是被事实与梦想共同雕琢的。

5.suggestibility (易受暗示)
记忆的这一宗罪与第四宗罪是表兄弟关系,区别在于:错误归属是来自我们自身的混淆;而易受暗示则是来自他人的教唆、引导与影响。
有三个实验表明人的记忆如何易受他人暗示:
错误定罪:积极反馈易导致50%的目击证人错误指证。
虚假记忆植入:实验与Paul Ingram的实例证明诱导和巨大情境压力都会植入虚假记忆。
心理治疗师的影响力:梦境诠释实验表明,心理治疗师可以改变影响人的记忆与信心。

6.bias (偏见)
能想象有多少种偏见存在于我们的记忆系统吗?它们又为什么存在?

记忆的这一宗罪有多种偏见组成:
consistency bias (一致性偏见): 与认知失调类似,我们常常重构过去,使之与我们现在的世界观、人生观更一致。
Beneffectance:我们倾向于认为成就是我们自己行动的结果,而错误常常是他人引发的。
Reminiscence bump(回忆高峰): 我们对青春期和成人期早期的记忆远胜于人生其他阶段。
Hindsight bias(后见之明):回顾过去,我们倾向于以为自己其实应该很容易预测发生过的事。
Rose-tinted specs:缅怀过往,我们倾向于涂抹上玫瑰色彩,而其实,事实没有怀旧中得那么美好。
黑格尔曾说过:凡存在的,即合理。我们的记忆系统里存在的这些偏见,有其存在的效用与积极面。它们具有代偿性,能维持我们的理智,减轻我们的焦虑,促使我们努力上进。

7.persistence (持久)
记忆的最后一宗罪在其效应上也最具备两极化趋势。
记忆的持久性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我们常常被无法忘却的伤痛过去纠缠着、折磨着;另一方面,我们所遭遇的精神创伤和沮丧,会提醒我们以史为鉴,避免二次犯错,因此对我们的生存不可或缺。
depressive cycle: 沮丧导致我们很容易沉浸于往事的伤痛中,而沉思默想又很容易唤醒记忆中的负面事件从而愈发沮丧。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