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0/04

卿卿如晤



一个美丽的名字于一本书,如同天赐红颜于窈窕淑女,让人一见倾心,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之。这本悼亡手记于我,正是如此。

此书译名固然精彩,本名也不逊色:”A Grief Observed”, 朴实中精确传递手记之真谛。这是一本悼亡手记,是学术大师C.S.Lewis对离丧所引发的巨大悲恸的个人化体验和记录,是他丧偶后在踉跄黑暗的心路历程中对爱的逐步领悟和洞察,是他在起起伏伏挣扎的情感中和上帝最终达成的和解,也是他在反反复复的追问思考后对信仰的重铸。

除了书名,Lewis和Joy Davidman奇特的爱情经历也增添了书的可读性,愈发撩拨我一睹为快的心情。因为担心书在翻译过程中不能忠实原著,无法原汁原味得传达作者本人的点滴感悟,在细微处与真实错身,所以不得不按捺住自己的迫切心情和中译本垂手可得的诱惑,托同事在欧洲书店寻觅,期盼一周未果后又在网上一番扰攘,试图找到原版文本下载,还是失望而返。

最终不得不买了这唯一的选择,薄薄的一本,很快读完。虽然说每一个人的悲恸经历都是独特的,每一个人的心路历程都是不同的,但有些最基本的情绪和感受,还是有相通相似之处的。这也是为何读来,常常心有戚戚焉。

正值此离丧之年,无语问苍天,倒不如借他人之笔一浇心中块垒。

关于记忆丧失的恐惧,他说:“没有一张照片能逼真地重现心爱之人的笑容。偶尔,瞥见一个在大街上行走的路人,一个活生生又蹦又跳到人,都会勾起我们一连串的真实回忆。但我们的记忆,虽然是那么地珍贵,却像筛子筛糠一样,不可避免地走遗漏,在流失……”

关于一切事物的真相都具有偶像破坏的特质,他总结:“你尘世的爱人,即使在今生,也常常以其真实面目打碎你对她的纯然想像。但你情愿如此你接纳她,乃是接纳她所有的任性,她所有的缺点以及她所有不尽人意的地方……正是真实的她,而非任何关于她的影像或记忆,才是我在其离世后还深深恋慕着的。

关于悲恸的后遗症,他的体验是:“这种悲恸犹如恐惧,胃里翻江倒海,坐立不安。这种悲恸又如脑受微微震荡,在我和世界之间,隔着某层看不见的帷幕,别人说什么,我都听不进去,或许,是不愿自己听进去,一切都是那么索然寡味。这种悲恸会使人变得懒散。现在做任何事,哪怕仅需费吹灰之力,我都厌烦不已。”

关于分享的局限,他写下残酷的真实:““夫妻同体”是有限度的,你无法真的分担另一个人的软弱、恐惧或疼痛。即使对方真能感同身受,还是大有区别的。心灵可以共鸣,肉体较难同感。"

关于思念所引发的虚幻,他这样害怕着:“我几乎无时无刻不想着她,想着她真实的点滴—一言、一行、一视、一笑。但把这些真实的点滴裁剪和荟集起来的,却是我自己的思维。她死后不到一月,我已经感到有种东西潜滋暗长,开始把我思念的妻一点点变成一个越来越虚幻的女子---当然,这虚幻是建立在真实之上的虚幻。我自己不会(或希望不会)在记忆里掺杂任何虚幻的东西。但是,难道这编织而成的真实,就不会日益变成我自己的假想么?我的追忆,我的剪裁,最后,把她的真实形象全部遮蔽。”

关于思念和记忆的吊诡处,他突如其来的领悟到:“我对她的思念最淡时,恰是对她的记忆最深。当我们怀念时,不正是过分的不舍才导致那森森的铁幕,并让我们觉得眼前一片茫茫的虚无?“求问心切”的人就是得不到。或许是不能得到。正是你心灵深处反反复复的嘶声喊叫,让你听不见你想听见的声音。“

关于遇她之前的悠然平静和邂逅爱情之后的惶惶与喜悦,各有幸福,但是相比下,前者索然无味:“我发觉自己根本不想再回到她出现前的生活,不想重新回到那种幸福中。想到竟然可能回到往昔,我不禁害怕,因为这种结局,在我看来,似乎是最糟糕的。”

关于对所爱之人的全然接纳,他归功于爱的奇迹:“我从未把对方理想化,也尽量不隐瞒。我身上的缺点,你都知道。若你看到更坏处,我亦坦然。你亦然。指责、解释、嘲笑、原谅,这正是爱情的无数奇迹之一。它给予两人一种能力,是她能看清爱情的蛊惑,却还甘心受之蛊惑。”

在网上扰攘时,知道电影”shadowlands”就是诠释Lewis和Joy的这段暮色尘缘的,正在下载,到时对比着书看,应该会有新的感触吧。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