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8日星期三

庆幸曾经爱过 —— 《shadowlands》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发生在50年代的英国剑桥:C.S.Lewis是经纶满腹的学者、虔诚笃信的护教大师和奇思妙想的奇幻文学作者,擅长逻辑思辨,教堂讲坛上总是侃侃而谈,为人幽默机智,生活简单规则,平静快乐。直到遇见Joy Gresham:一位敢爱敢恨,犀利睿智却生活多艰的美国女诗人,自此,平静消失,雄辩隐身,情愫暗长。只是他并不自知,一直以朋友之礼待之,谨守界线,克己复礼,惹恼红颜。直到一日,她的绝症终于逼他走出他藏身其中50年之久的书本、知识和理性的“安全”港,直面内心情感和由之而来的交织绵延的快乐痛苦,以及信仰的动摇和其后的重建(见Lewis的悼亡手记《卿卿如晤》)。

在这里,上帝是魔法师,而Lewis,是领受魔法的孩子。

我一直困惑影片为何要用”shadowlands”命名,在影片里它是被嵌在Lewis念出的一段诗当中的,我明知其中自有深意,却还是懵懂难解。直到看完后借助google,才终于明白它实际是个隐喻:理性的知识,不过是真实经历的shadow of land。唯有经历真实的体验,理性的知识才被注入生命活力,很多难以言说的感觉也不再是水中望月雾里观花般的模糊不清。”The shadow of Land”的典故是出自他的著名童话”纳尼亚传奇:最后之战”,灵感则来自圣经歌林多前书第十三章:”我们如今仿佛对着镜子观看,模糊不清,到那时就要面对面了。我如今所知有限,到那时就全知道了,如同主知道我一样。”

我是先看了《卿卿如晤》再看《shadowlands》的,就像是知道了结局再回头来看开局一样,有那么一点点了然于心的沉着,所以特别留意细节的编织铺陈,也比较认同影片缓慢的节奏和情绪感受的慢火文煮,似乎不如此,不足以匹配这一段暮世尘缘。Antony Hopkins的含蓄隐忍将一位半百之年才尝初恋的儒雅学者演绎得很好,至于Debra Winger,感觉比书中提及得真实容颜要美丽,因此有点失望,不过演技总的说来也算不赖。此外,就是对白,不时闪烁着思辩智慧的光芒。

What makes love perfect?
Unattainability.
The most intense joy lies not in the having but in the desiring.

虽然我不认同“得不到的,永远是最好的”这样的理论,但这好歹在相当程度上也合理解释了现实中很多人对求之不得的怀念和“白玫瑰、红玫瑰”的遗憾。另一方面我很赞同他的关于desire增加了快乐的强度和浓度之论点,毫无疑问的,desire是也应该是爱的核心元素之一。

Pain is a tool; pain is god’s megaphone to rouse a deaf world. Pain makes you perfect.

我不知道痛苦是不是上帝用来振聋发聩的扩音器,不过,痛苦的确发人深省,助人成长。深切的苦痛若没有能击垮我们,则必然会引领我们穿越迷思走近事物的真相和本质。

One has to say things (I love you), the moment passes, and then you’re alone again.

人生在世,从来都是时不我待的。在能够爱时,在能够对所爱之人大声言爱时,一定不要被犹豫、羞涩、顾虑、骄傲羁绊,坚定勇敢得说出你的心声;否则,当你再度孤独时,悔之既晚,而憾恨必定会日日夜夜啃噬你的心。

We read to know we’re not alone. We love to know we’re not alone.

为什么读书?为什么相爱?因为孤独;因为残缺;因为要追求归属感认同感。一个人,再怎么遗世独立,也需要知高山流水的子期。

Why love if losing hurts so much?
Then, what’s you choice? Safety or suffering?
The pain then is part of the happiness now. The pain now is part of the happiness then.

痛苦和幸福,是两生花。彼时的痛苦是今日之快乐的构成;因为要失去,因为怕失去,我们才会更珍惜当下的幸福快乐,分秒必争。今日之苦痛则源自昔日之快乐;没有强烈对比,又怎知自己曾抵达过天堂?也正因为有了对昔日喜悦的认知,今日之苦痛才变得如此无法忍受。唯有经历了爱之重,才深知失去之轻。

俗语云:no pain, no gain. 给我选,我也不会再回到爱你之前淡寡无味的平静快乐。今日之撕心裂肺肝肠寸断,是爱的代价,是我甘愿为曾经深爱过付出的代价。

我爱,可知:烛影深,晓星沉,嫦娥不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