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夜辗转无眠,加上凌晨一个令人撕心裂肺的电话,脑子更加昏昏沉沉,不知身之所之。连日阴雨,今日终于放晴,阳光很是明媚,有点春天的感觉。家人督促我出门走走,赴亲朋好友的宴请,我又拒绝了,情愿窝在电脑前东看西看,也好过听人东拉西扯的。如今的我,已越来越自闭了,一切只觉了无生趣。
浏览思维的乐趣时,看见方军转载了解放日报副刊一篇文章“别把生活概念化”,是上师大哲学系教授柳延延所著,关于对生活的逻辑解释因果编排的,同样很有启发与感触,于是顺手牵羊摘录几点于此。
我们用逻辑和概念来编织自己内在的欲求,为结果寻找原因,为行为寻找理由,这几乎成了现代人的本能,至于事情演变的真实过程反而视而不见了。
事实上,自杀者走向自杀的过程非常复杂,在心理上尤其如此,其中有许多他自己未必意识到的因素。你不能说这些被忽略的心理细节不是原因,因为任何一个细节的改变可能都会导致完全不同的结局。导致某一结果的原因几乎是无限的,所以也就不存在任何确定的因果性。
今天许多人热衷于写传记,就是想将自己的生活编织成看上去像是原因、结果、失败、成功的光辉历程。我们已太习惯用逻辑和概念的方式理解生活,正是这种方式使我们的真实生活从未进入我们的视野,成为被遗忘的存在。
我们应当对概念化地理解情感、理解生活保持高度警惕。警惕的具体途径是尽量把问题感性化,使之成为可以描述的对象,以呈现其丰富性、独特性。
用抽象概念和推理理解了情感。真实就在这些概念和推理中被遮蔽了。
情不自禁的,又想起我与你的区别:你擅长思辩,且习惯于用分明的逻辑、清晰的因果分析梳理事情脉络甚至包括感情。而我只愿用心去感受去体会当下,不断反刍彼时的感觉,纠缠于各种细节,且常常囿于不够严密的逻辑推理、不够精准的言语,而只能将种种感受囚禁在心里。大概,这也是导致我们理解不断发生偏差的原因之一吧。
往往,你感性的一面常常要比理性的一面让我觉得更亲近熟悉,虽然你逻辑分明、论述充分、充满理性的文字让我敬慕,但恰恰是你那些充满感性的文字,让我的心不断陷落、势无转圜......
为了能与你有更多交集,如今我的所读所看中,下意识得会增加些推理逻辑性的、科学的、纪实的主题,回避掉一些太感性的、虚构的风花雪月。只是可惜,再也难觅“共剪西窗烛”的时刻了......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