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我开始写Blog,我从未停止思索背后驱策着我的动机、写的内容、目的、作用、方法、涉及到的范围、以及个人所思所想所感所受曝光的尺度。几个月前,我甚至专门为此写过一篇blog反省检点自己的动机。此外,因为个性使然,又受人与事影响,对于是否继续、如何继续,内心其实常常彷徨不定。
今天,凑巧看见译言刊载的由Atlantic高级编辑Andrew Sullivan所写“Why I Blog”的译文,作者论述全面、精彩、深刻,还在某种程度上加深了我对写blog的理解与坚持。仔细读完,又追去原文比照一阅。文章很长,在此仅仅摘录我最认可的几点:
Blog 是思想火花的同步表达,这种在过去10年中才广泛普及的技术催生的快速和全球性的自我出版形式,不允许回溯式的编辑(除了修改小的拼写错误或者不通顺的句子)。(这和我当时初衷有点不谋而合:我希望自己不要随意篡改历史,blog是能够忠实追溯时间痕迹的一种便捷方式。)
记录是一种人类的自我订正。它们修正了回顾性的视角,修正了人类回顾他们的生活史时梳理、休整和建构这些历史的方式。记录需要一种信马由缰的叙述方式,因为它们的写作中作者并不知道结果。
花时间在 blog 里写下自己想法的人都能更好地认识这个世界。
你总会写到你自己,因为你是与外界的想法和事实的不断交互中一个相对固定的点。从这个意义上说,历史上最接近 blog 的写作形式是日记。但不同在于,日记几乎一直都是私人的。日记的纯朴的诚实和它如实记录和回忆生活的努力使其不同于航海记录。只有极少数日记可以让他人阅读,通常都是在作者死后或者为了搜集自传体作品所需的事实。Blog 不同于日记的地方在于它是立即公开的。它把最私人和回顾性的写作形式变成了痛苦地公开和即时的形式。它包含了记录写作的坦白式风格,并将其作者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暴露在读者面前。 (这段话在一定程度上解了我一直以来关于日记与blog区别的困惑。)
当然,blog 仍然是一种*肤浅的*媒体。blog 要求简短和随时可读。肤浅的表面掩盖着 blog 相当的深度,从某种角度说,它比传统媒体更深刻。原因全在于一项技术发明:超链接。
Blog 作者能掩饰的东西更少,更难伪装权威。
几个世纪以来,作家们都在试验显示了人类思想的不完善、人类事务的不恒定以及时间的无情流逝的写作形式。如果你把柏拉图曲折的、质问的、未解决的对话和亚里士多德格式化的、逻辑的作品相比较,你将发现一个怀疑论者的写作与一个试图终结论辩的作品的不同。
即使最小心和自省的 blog 作者也会在一些不设防的句子中透露关于自己的秘密,并在想到按“删除”之前发表出去。你必须在你的情感洋溢,你的脾气发作,你的幽默感还存在的时候立即表达自己。你可能试图在真正的检查和它所要求的展现中隐藏自己,但这很困难。这是让 blog 写作显得特殊的原因:它饱含个人特色。 (Blog的即时性的确注定要隐藏自己绝非易事。但正因为如此,才会吸引关注你、牵挂你的人去看,了解在现实中不那么容易为人所知的另一面,也使得相距遥遥的人,追踪你的所思所想、所看所听,与你同步成长,成为一种可能。)
一个好的 blog 就是你的私人维基百科。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