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21日星期二

爱智慧者的灵丹——《哲学的慰藉》


口衔银匙出生的Alain de Botton,显赫家世为他提供了优渥的教育背景,剑桥历史系出身,毕业后转攻哲学,先后就读伦敦大学国王学院和哈佛大学,后弃学术研究而埋头码字,自1993年起,以每两年一本的高效不断推出新书,在欧洲迅速崭露头角,其间更是跨界触电搞起节目制作,开办公司、学校,是个公认的英伦才子。

跟随Botton的这趟哲学之旅,果然轻松而且获益良多。他从跨越千年的哲学史卷中、在浩如繁星的思想家中,精心挑选六位大师,现身说法,为我们剖析人生痛苦的根源,启迪我们静心思考,以理性对待困顿挫折的人生,给我们些许哲学的慰藉。英国式的遣词用句简洁朴素,哲学要义的提炼通俗易懂,以平易近人的亲切面貌迅速突破读者的心理防线,破除哲学一贯以人的高深莫测、聱牙戟口的形象,拉近我们与高居哲学堂奥的丰碑式人物之间遥远神秘的距离。

1. 苏格拉底之问——听从理性的律令

Botton通过叙述评析苏格拉底失欢于众、获罪于邦、面对千夫所指绝不折腰,坚持信仰,从容赴死的经历告诉我们:

  • 要勇于挑战常识:阻止我们对现状怀疑的不仅是他人的敌意,我们自己内心的想法可能同样强有力地扼杀我们怀疑的意志。但事实是,凡公认为显而易见和“当然”的,很少真是如此。世界比看起来更有可变性,传统的成见往往不是从无懈可击的推理中得出来的,而是从几世纪的混沌头脑中涌现出来的。现存的不一定就是合理的。

  • 要独立思考而不能曲意逢迎从众:一项论断是否正确,不取决于它是否是大多数人的主张,或长期为重要人物所信仰。只有不能被合乎理性地驳倒的论断才是正确的。不通证伪的论断才是真理。如果能够被合乎理性地驳倒,能够被证伪,那么不论有多少人相信,不论相信它的人多伟大,这种论断也是错的,我们应该怀疑它。

  • 多用诘难法和理性思辨来支撑认知:意见虽然正确,但不知道如何理性地回应反对的意见,则仅仅是“原始意见”,和“知识”相比,稍逊一筹。“知识”就是不但知道一种看法之所以为真,而且还知道另一种看法之所以为伪。

  • 要敢于坚持己见,哪怕与世不合:如果我们做不到这样的泰然自若,如果我们听了几句对我们的性格或业绩的严厉批评就忍不住掉眼泪,那可能是因为我们相信自己正确的能力主要是由他人的赞许构成的。我们应该关心的不是反对我们的人数和他们的阶层,而是他们反对的理由有多充分。把注意力放在反对的人得出结论的逻辑上,克服自以为非的软弱感。
章节结束处,为免误导读者,以免矫枉过正走向另一极端,作者又提出:一种思想或行动是否有价值不取决于它广受赞同或广受攻击,而取决于它是否合乎逻辑规则。一个论点不能因为多数人谴责就是错的,但也不能以英雄的姿态总是对抗多数,以为这样就一定正确。

2. Epicurean Life —— 快乐生活三要素

虽然牛津词典将Epicurean解释引申为“奢侈,肉欲,饕餮”,但实际是一种口耳相传、以讹传讹的误解。伊壁鸩鲁的确是快乐哲学的倡导者,但他所提倡的快乐追求,其实更多依赖于一些复杂的,与心理有关的事物,而对物质的依赖相对少一些。为此,他为读者开列了一张快乐清单:

  • 友谊:财富达到最大值时快乐曲线并不继续成比例上升。人们追求财富的最大目的可能就是要获得别人的尊重和关注,而一小群真正的朋友可以给予我们的关爱与尊敬是财富不见得能提供的。所以友谊才应该是构成一个人快乐生活的第一要素。
  • 自由:以简朴换取独立。
  • 思想:合乎理性思考生命有限的问题。意识到“人一死,物我两忘”,就能免除对死的焦虑。
3. 塞内加的挫折词典
  • 愤怒来源于一种喜剧性的乐观信念、
  • 对不公正的抱怨本身就暗含着一种信念:坚持认为这个世界基本上是公正的。(Actually life is always unfair. 想想自己对公平公正的执着追求,难怪会挫折如山。原来自己还是太幼稚太理想化了。)
  • 想消除焦虑,就设想所害怕的一切都会发生。因为我们对有准备的、理解了的挫折承受力最强,而准备最少、不能预测的挫折对我们伤害最严重。这样我们纵使不能免遭挫折,也至少能免于因情绪激动而遭受挫折带来的全部毒害。
  • 正确区分何处能够凭己意重塑现状,何处是不可改变的现实,必须泰然接受。
4. 蒙田的世界公民观

文化的缺陷——人们急忙、傲慢地把世界分为两大阵营:正常的和反常的。
对不正常的指责在很大程度上是有历史和地域的基础的,以国籍和熟悉与否区别好坏的标准是荒谬的。异国他乡可能使我们恢复被本土狭隘的傲慢踏灭了的信心和希望。

崇尚本真:思想从属于肉体。真正的明智必须与我们的基本自我相适应,不过分高估智力和高度文化修养在生活中的作用,并理解肉身凡胎会有急迫的,极不光彩的欲求。

如何写作:一种难懂的文风多半是出于懒惰而不是聪明;晓畅的文章很少这样写的。还有一种可能就是这种文章掩盖了内容的空虚;让人看不懂是对空洞无物再好不过的掩护。

5. 以毕生思考可悲人生的叔本华

叔本华关于爱情和“生命意志”的理念是我所不能认同的,这里就不再引述。

他认为人惟一的先天错误就是认为我们是生而为追求幸福的,只要我们坚持这一错误,世界中我们看来就是充满了矛盾。因是之故,我们必须理解这个世界和人生决不是为维持幸福生活而安排的,没有希望,才不会怨恨失望。

6.推崇苦难的尼采

哲学往往是教人争取摆脱痛苦的,但尼采却是哲学家中的异类。他从迷恋叔本华始,历经10年,通过对历史上几位人物(蒙田、歌德、司汤达和加利亚尼)的反思,改变了哲学观,转而推崇起悲苦来,其理念是:

  • 人的自我完成不是通过避免痛苦,而是通过承认痛苦是通向任何善的自然的、必经的步骤而达到的。
  • 最大乐趣的源泉是与我们最大的痛苦紧密相连的。它们是双生子,要么一起长大,要么一起永远保持矮小。
  • 正面的事物可能是负面事物培植成功的结果,让苦难结出美丽的果实。
  • 使我们感觉好些的不一定对我们好。使我们感到痛的并不一定对我们不好。
尼采不但远离酒精,而且鄙视基督教。因为他认为两者都是毒品:
  • 它们使我们不介意自身和世界的缺点,削弱我们解决问题的决心。
  • 剥夺自我完成的机会,制造伪善的信仰,抽干生命的潜能。
尼采还据此拓展了基督徒的定义:当我们对于内心渴望而得不到的东西表示淡然时,我们就都变成了基督徒。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