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4/13

环境知觉的利与弊

纽约时报一篇旧文"Brave New World of Digital Intimacy"吸引了我的注意,在随手摘录keywords于专用的topic notebook时,突然起意总结一下microblogging的利与弊,以及给人类生活方式带来的颠覆性变化。

所谓环境知觉(ambient awareness),其实是社会科学家给类似facebook, feed, twitter这种不间断的网络联系起的一个新名字。有点像现实生活中我们与某人近距离接触,通过眼角余光观察他的种种小动作,比如肢体语言、叹气、嘀咕等等,借此了解此人情绪一样。

环境知觉的悖论在于:每条小的更新,每一条单独的信息,本身都是微不足道的,甚至是十分平庸的。但假以时日,当它们汇集起来,这些小片段就渐渐拼凑成一幅细致得惊人的生活画卷,就像一幅点描派画作。

新科技总是双刃剑,它的益处或许在于:

  • 这种环境亲密感(ambient intimacy)消弭了现代社会的高度孤独感,让人感觉亲密无间。
  • 人们因此有了更大的社交圈,拓展了人际交往中的邓巴数字(Dunbar number:150),但主要是weak ties,而不是亲密关系。
  • 对人们的了解更深入。
  • “弱连接”的增长能极大地增强你解决问题的能力。
  • 使人学会对隐私抱持有既警觉又无所谓的态度(既小心经营网络形象,又坦然面对自己可控范围的极限)。
  • 带来一种更趋于自省的文化(The act of stopping several times a day to observe what you're feeling or thinking can become, after weeks and weeks, a sort of philosophical act. It's like the Greek dictum to “know thyself,” or the therapeutic concept of mindfulness)。
弊端也显而易见:
  • Parasocial relationships过多会将你的情感精力稀释得很薄,使你在面对真正的亲密关系时反而没有足够的情绪来作出反应,甚至挤掉你现实生活中的友人。
  • 让人们再次处于小镇生活的节律中,生活里的每个人都对你知根知底。
  • 你很难彻底切断一些不想维持的联系。
  • 网络变得实名化,人们很难保有隐私,除非远离键盘。(On the Internet today, everybody knows you're a dog! )
在这样一个数字新世界,我们又该如何存在?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