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8日星期六

情欲天才劳伦斯 -- 重感性轻理性



这两天在读《劳伦斯文艺随笔》,发现以批评家身份出现的劳伦斯,非常符合他自己对一个好的批评家提出的要求:要情感而非理性;要真诚,有勇气承认直白他的真实感受;还要有灵性,善用逻辑且心智高明。

这本书分为两辑,一为“美国经典文学研究”,是劳伦斯在1917年至1921年期间蛰居康沃尔时阅读美国文学作品的读书随笔。另一部分是“文艺批评随笔”,集中收入他不同时期关于小说的真谛和道德方面的探讨,体现他对生命和爱情的看法,观点恣肆,想常人所不能想,言常人所不敢言。

劳伦斯的反道德、重感性、轻理性,在评论中遍地开花,俯拾皆是。

劳伦斯不喜欢美国先驱者和“圣人”本杰明富兰克林,因为他用一连串美德的樊篱将人类的灵魂封锁在一条小径上,不允许偏离。可是人的灵魂是一座巨大的、幽深的、浩瀚的黑森林,且是十三条训诫即可规范?

他认为人都具有两重性,感性(血液意识)和理性(理智意识)是势不两立难以调和的,是在我们体内竖起的一座十字架。我们自我分裂又自我作对:感性使理智黯然失色,理智又反过来使感性消亡。他认为这就是霍桑最伟大作品《红字》的深刻寓意:在双重性争战中,罪恶得胜,而惩罚是人丧失自身的完整性、独立性。

他继而根据《泰比》和《奥穆》来嘲弄麦尔维尔的理想主义和对人与人之间完美关系的追求。他以为完美关系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生而孤独,灵魂的孤独对两个生命缔结成完美的关系是阻碍。任何一种关系都该有其绝对的限度和保留。而爱的本来面目就是既有完美之时也有满是荆棘的荒野。所以,奉劝诸君,不要象麦尔维尔一样痛苦挣扎八十年,奢望完美的婚姻、完美的相互理解和完美的朋友,到头来,不过是一场大梦。

他在《恋爱中的女人》序言中大声疾呼:这是他自己自身欲望之渴求与抗争的记录,是自我至深的体验。举凡来自灵魂深处的东西均无不良可言,所以,做为人本身应该尊重激荡在自身体内的欲望与渴求,不要被来自外界的理念、环境的指令而扼杀。因为普通人的道德,往往是对一种旧习惯的情绪化护卫。

在《三色紫罗兰》自序中,你可以从中了解劳伦斯自己何以会写下系列禁忌小说挑战世人“谈性色变”的恐惧心理的原因:“对我们来说,某些特定的字词,某些特定的想法是禁忌,如果我们让它们缠绕住无法自拔,无法驱赶它们,我们要么死去要么因为某种堕落的恐惧而发疯。对此,药方只有一个:解除禁忌。”

我个人觉得他对人与人关系最有裨益的建议是:每个人都要对自己诚实,固守自我,让双方的关系自然而然地形成。首先,需要勇气。既要有勇气承认自己的生命冲动,也要勇于接受别人的生命喷薄。其次需要原则。不要强行超越自我,而一旦超越了自己,就要勇于承认事实,而不要为此抱怨。我自己则加上第三点,不能勉强,要尊重对方的选择。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