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1/13

认知左右情绪

这两日,在北京参加培训,是关于压力和情绪管理的。几年来,参加培训其实已经偏离提升自己技能的目的,更多的是为逃离日常生活的樊篱,当然以前最终极目的是满足自己不受干扰痛快淋漓的聊天之需求。按照有个讲师的分类标准,在参加培训的三类人中,我既不是volunteer, 也不是hostage, 而是vacationer。现在,桃花源既然消失了,也就丧失了“度假”的迫切心情和期待,一切无可无不可。

不过,这次培训倒是蛮有针对性的。这一年,无论是对世界、对国家还是对我个人,无论是职业还是个人生活,都是压力叠生的一年,常常的,觉得自己就像绷紧了弦的弓,已经弯到极致,就等着断裂的那一刻。至于情绪的积压,更是把自己变得象随时要引爆的炸药桶,只差一根导火索了。

讲师在心理学界号称浸淫二十余年,虽然其貌不惊,讲话节奏稍嫌拖沓,内容不够充实丰满,总算气氛烘托得不错,大家也很放松愉悦,畅所欲言下还是有所收获的。

在讲到沙赫特情绪三因素学说时,研究证实认知因素基于对当前情境的评估和过去经验的回忆在情绪形成中起到决定作用时,于是就想到以前与你的争论。你总是说intention和原因不重要,关键是行为本身及其后果,我却持相反论断。我当时用来反驳你的话如今想来很是罗嗦细碎,缺少理论支撑和严密的逻辑组织,也因而缺乏说服力,尤其对一向思维缜密,能言善辩的你而言。

如果换做今日,我会继续反驳你的”It doesn’t matter”,理由是:观者和受者由于视角不同,掌握的信息多少以及对行为者行为前因后果的了解程度不一,直接决定他对同样一个不可改变的事实行为的认知,而认知也直接决定了他个人的情绪感受。所以,原因是必要的。如果你在乎对方,哪怕自己再痛苦,再沮丧,再费力,彼此间可能存在着再多的误解,你也会不厌其烦得解释自己的动机和事实表象后面支撑的各种原因。

的而且确,我们无法改变已经发生的事实本身,我们却可以改变自身和对方的情绪。不想解释,可能是因为不屑,因为骄傲,因为不愿,因为厌烦,因为疲惫,因为灰心,因为沮丧,因为绝望……但绝对不会是因为爱。怕伤害对方而不解释,任由对方处于认知的盲点,更是走在错误的小径上。沉默,往往只会造成彼此更大的疏离和更深的误解。以前用来自慰自勉的话:“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那是对你不care的人而言的,你若是真爱一个人,他的看法又怎么可能不care?

也不知道你还有无可能再看到听到这说辞从而改变你的观点,anyway, 写下来,以作共勉,虽然面对你头脑一片空白的机会也不会再有了。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