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这一刻,电波中,听着你、感觉着你,一起跨年;
Virginia Woolf是意识流文风的开山鼻祖,而《Mrs Dalloway》则是她的奠基之作,此书在时代杂志评出的1923~2005年100部最佳英文小说排行榜中赫然在列。Woolf曾自述在此书中她想要表达太多想法,如生与死,如精神健全和错乱,如对社会制度的批评,如女性对独立的追求,不过,对生与死的探寻是此书关注的主要命题,不可否认的,我也试图在Dalloway夫人的情感体验和心理意识中寻找Woolf本人的印迹。
看此片前,我是存着疑惑的,不知导演会如何执导这部没有强烈的故事情节做支撑的意识流小说,又是怎样打破时间和空间的制约,在过去和现在、在伦敦的都市摩登和Bourton的田园风光中跳跃、变化、衔接,通过刹那意象的运用做切片式的心灵侧写,呈现Dalloway在感观、刺激、记忆和联想作用下,在那个心理时间的立体感受,进而表现出Dalloway夫人的意识在回忆和现实中的流动和发散。
看完此片后,我是满意的。内心独白的大量使用,记忆的闪回,人物的戏剧性对话,场景的自如切换,让观影的两个小时丝毫不觉零散、沉闷和枯燥。但必须承认,从始至终,我能理解Dalloway为何舍弃Peter窒息她的炽热爱恋而选择Mr Dalloway给她足够空间和自由的更温润和煦的情感,却始终不能明白Dalloway对Sally的情感,究竟是属于同性爱恋之情呢,还是仅仅是闺中密友的真情流露?若是前者,那为何十字路口时不作她想?甚至连一丝丝踌躇、酸涩和不得已都不曾流露?若属后者,那为何草地上一吻之后,又会如此沉醉(那样沉醉的表情是她被peter和Mr Dalloway亲吻后都不曾浮现在她脸上的)?被打断之后,又会如此愠怒和怅然若失?
“She and Sally fell a little behind. Then came the most exquisite moment of her whole life passing a stone urn with flowers in it Sally stopped; picked a flower; kissed her on the lips. The whole world might have turned upside down! The others disappeared; there she was alone with Sally. And she felt that she had been given a present, wrapped up, and told just to keep it, not to look at it - a diamond, something infinitely precious, wrapped up, which, as they walked (up and down, up and down), she uncovered, or the radiance burnt through, the revelation, the religious feeling! “
带了这样的迷惘再去追寻Woolf本人的生活轨迹,你会发现,Sally的原型是曾被Woolf爱慕着的作家Madge Vaughan(Johan Addington Symonds的女儿),Mr Dalloway的原型则是Woolf的配偶Leonard Woolf, 他们曾同属一个文人团体Bloomsbury Group,那是一个由意气相投的剑桥毕业生组成的小圈子,核心成员包括画家姐姐范尼莎和她的艺术批评家丈夫克莱夫•贝尔、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艺术批评家罗杰•弗莱和作家福斯特,此外,哲学家罗素、诗人T.S.艾略特和小说家亨利•詹姆斯也是这个团体的常客,这些人就社会、文化、哲学、美学、艺术的话题无所不谈,由此不难推测他们的婚姻更多是以对文学的追求,对智慧的倾慕为纽带的,是一种伙伴关系,而极少附着世俗的肉欲色彩。又因为Woolf本人的情感倾向,世人甚至怀疑那是一种无性婚姻。不过,且不管lenoard是因为无奈之下不得已而为之还是因为本性的宽宏大度和对智慧的尊重衍生的无尽耐心,Woolf毕竟没有因为婚姻而丧失自我、焚弃个性,也因为有他的支持,才能在几次的精神崩溃的间隙中,不断攀越文学的高峰。至于另一平行角色Septimus,他因为战争而遭受的精神创伤、引发精神错乱乃至自杀,则折射了Woolf本人的精神抑郁、崩溃的一面和寻求死亡解脱的意愿,不妨看做是Dalloway的另一重人格,比较黑暗的那一面。
也许,隔了时间的鸿沟和文化的差异,缺了具体的生活细节去勾勒参考,我终是难解Woolf那个时代人们的复杂情感构成,尤其是情感这样本来就非常私密微妙的迷思,虽然说有些本质的东西,是古今中外始终没有改变过的。
不妨就在Mrs Dalloway的意识流中,追忆属于你自己的似水年华吧。那些或模糊或清晰的影像,那些刻骨铭心的瞬间......
衍伸阅读:
GradeSaver网站有丰富详尽的Mrs Dalloway的资料与分析,值得一看。
某一天,在某个A-list blogger的博客上看见“Zen Habits”的介绍,初始是好奇的,禅宗又是如何和习惯联系到一起来呢?
好奇心驱使我逛了一下,发现了这原来是一个关于如何通过把复杂事情简单化来提高生命效率的个人博客,其间还邂逅了两个大概已经流行了不知多久的关于时间/行动管理领域的概念:ZTD (Zen To Done/简易做) 和GTD (Get Things Done/做完每一件事)。其所倡导的行为准则和努力目标,还是蛮对我这个追求效率的急性子的胃口的。以后,就开始隔三岔五去兜一兜。
今天,浏览了“11 Ways to Cure Someday Syndrome”的更新,想起每个人包括自己都曾说过的:“某一天啊,我会怎样怎样……”,原来这就是一种流行病,看看这”Someday Syndrome”的定义:“not doing what you want to because you don’t know what it is, because you’re procrastinating about it, or because you have too much stuff getting in your way.”很符合,是不是?
于是博主建议了11种手段去治疗,避免到时再头疼医头、脚痛医脚,或者最终与自己的梦想擦肩。
具体细节,请参阅原文。届时,你的梦触手可及,实现有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