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9/30

Jealousy can only exist with desire —— 《The End of Affair》





仅仅是电影“The end of affair”的名字就足以引发我要观看的兴趣,BT下来的是1955年Edward Dmytryk所导版本,沉闷的节奏,让我恹恹欲睡。如果不是1999年版本的电影海报,没准我就不会有兴趣再去找Neil Jordan导演的这个版本来看。也多亏了这张美丽的海报,让我没有错过一部好电影。



电影是根据Graham Greene的同名小说改编,这部小说以作者本人(Maurice Bendrix)和Catherine Walston夫人(Sarah )之间命中注定要失败的婚外恋为基础,通过参与同一场景的不同人物的个人视角,揭示了个人认知的盲点,审视了恋情中关于嫉妒和迷恋的元素,以及人对自身感情的洞察力和理解的匮乏。小说通过奇迹的发生来探讨上帝的存在与否,也给其注入宗教信仰(Catholicism)的色彩。为了增加电影的戏剧性和张力,Jordan对小说大胆做了改编,他一直到故事临近结束而不是在故事中场就夺走女主角的生命,事实也证明,他的这个赌博是成功的。

电影开始于1946年伦敦的一个雨夜,作家Maurice与朋友Henry不期而遇在街心公园,看见一个他曾经深深嫉妒过的男人失魂落魄得走在雨中,激发了他的好奇,也因此打开他的记忆之锁。他送他回家,在拾级而上的楼梯上,撩人的记忆片段开始不断闪回,和现实的场景穿梭交错,做为观众,在影片伊始,是要很用心才能分辨孰是真孰是幻。

故事里的人物关系其实是陈腔滥调的通俗剧常见的三角恋:1939年伦敦,英俊热情的小说家邂逅了困在一段平庸乏味的婚姻中的美丽优雅的夫人,于是干柴烈火,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小说家浪漫、激情却嫉妒,他渴望占有爱人的全身心,却因为爱人始终不愿或者不能离开乏味的丈夫而无法全然相信她对他的爱。在偷情的岁月中,嫉妒和怀疑交互折磨着这一对情人,直到1944年某日,德军闪击战扔下的炸弹击中了他们的“伊甸园”,重创了Bendrix,也分开了片刻前还浓情蜜意的爱侣,一段婚外情就这样带着Bendrix怎么也解不开的疑问嘎然而止。

两年后再遇,昔日迟钝的丈夫似乎终有所察,开始怀疑妻子别有所恋,他向朋友承认自己在与内心潜伏的调查妻子的欲望艰难搏斗,殊不知,Bendrix心中的潘朵拉魔盒就这样被开启,他于是假借Henry名义,委托私家侦探调查昔日情人Sarah的踪迹,意欲挖出看不见的情敌,一解自己心头之惑。直到偷窃到Sarah的日记,Bendrix才终于从Sarah的自叙中明白,原来“第三者”就是上帝,是Sarah为了挽救他的生命和上帝做的神秘交易,以爱情为代价。

作者和导演都无意于对婚姻道德的讨论,相反着力于对人性的挖掘,信仰和爱情的冲突。影片最成功的也是我最喜欢的是它讲述故事的手法,就是通过两个主角以各自的立场从不同的视角去反复观察叙述同一事件同一场景,互补有无,呈现事件完整的真相,克服了人类在任何一个“时间点”上认知能力的局限,提供了类似“全知”的能力。于是你能看见相同场面不断出现,可是辅以不同旁白,真相在变幻着面目。

影片的一些细节处理得很好,让我印象极为深刻:

其中之一是Bendrix被炸弹重创,醒来,上楼,只是见到Sarah伏地的背影。他不解,疑惑得问她,难道不是下楼探察更实际点吗?她始惊讶,后镇静冷淡,回答:“I’m praying, pray to anything might exist.”手上,泪水的痕迹透露了她突然疏远的面孔下压抑着的悲痛。他哀求她不要离开,她只是一字一顿得说:“Love does not end just because we don’t see each other. People go on loving god, don’t they? All their lives, without seeing him.”他不信神,他愤怒的说:”That’s not my kind of love.”她则哀伤得答之:”Maybe there is no other kind.”一问一答间,他的多疑嫉妒,他的占有,她的爱,他的恨,他的梦想破灭,一一得以呈现。

另外一处是Bendrix在家里听取完侦探汇报,随手将侦探所赠烟灰缸放在桌上,镜头转向一本书,停留时间足够长到看清楚书名是”The vicarious lover”, by Maurice Bendrix。两者并列,意味无穷。“替身情人“:这就是他对自己在她心中地位的认知.

至于影片的独白,颇为精彩,乃至我看的时候忍不住记录下一些来:

I measure my love by the extent of jealousy, and as my jealousy is infinite, my love should be infinity too.

She only makes love to me, but she has shop, cook and fall sleep with you.

我会永远放弃他,拜托,让他活过来,我保证我不会再见他了。但如果他活了,那我便如同死了。世界上已经没有什么对我有意义了。我没办法为那种承诺负责,但有东西告诉我我必须负责,我挑战了命运,命运接受了,我现在,在没有他的荒漠里。

上帝,你掏空我的爱,再用空虚填满。

Is this coincidence, I wonder, or why life happened, and if this is life, am I stuck with it? Whatever it is, I can’t defy it anymore, it did win, and we lost.

Tell Him I'm sorry. I'm too human. Too weak. Tell Him I can't keep my promises. I'm tired of being without you.

痛苦很容易写,痛苦时我们是非常单独的个体;但幸福有什么好写的呢?

暗恋 桃花源



每逢节日、假日,我总是习惯性的放逐自己,离开平日蜗居的房间,流浪在这个霓虹闪烁的水泥森林,在寂寞中忆念你。

今夜,也不例外。

大剧院,金壁辉煌的艺术之殿,今年第二次的邂逅,刚好隔了整整10个月。自己一向和阳春白雪无缘,只是因了同样的念想,同样的机缘,“风雅”了两回。

那还是元旦前夕,穿过倒计时之欢乐胜地的时代广场,喧嚣喜乐的人群,衬得我投在地上的倒影都分外寂寞。待进了剧院,通透宽敞的大厅,把臂的人影双双,更显我的孑然独立。只是彼时,心中仍有期盼,于是一整场由维也纳约翰施特劳斯圆舞曲乐团演奏的新年音乐会,仿佛只是将要来自天涯的跨年问候的长长前奏,我的心,并不孤单,因为有你同在;我的手机,静了音,被紧紧攥住手中。失望,是在2008年的第一天才来的,至少,07年最后一天的大剧院,是有梦有希望的。

今夜,旧地重游,心境已是迥异。只影,依旧;思念,如常;梦,碎了;心,死了。也许正因为如此,一切无可无不可,再无区别,也不用再急切热盼什么,于是反而能静下心来好好观看“暗恋桃花源”:一种我一直很抵触的艺术表现形式--- 话剧。事先其实查过,知道这是一出先锋派实验话剧,讲述的是一个非常奇特的故事:“暗恋”和“桃花源”两个毫不相干的剧组,因为剧场安排有误,不得不同时同台彩排。穿插往来的古今人物,时光交错的舞台背景,悲喜交加的戏剧情节,再由一位神秘女子的神经质找寻和两位导演舞台之争串接起来,构成一出舞台奇观。我本来就对话剧存了固执的偏见,再加上“先锋派”三个字,更是让我倍加踌躇,情愿用同样的时间来看书听音乐。不过,想要远离“家”、在人群中独处的愿望还是战胜了犹豫,我最终坐在了观众席上。两个小时后的我,庆幸做了这样一个明智的选择。

我一直是“半杯水空”的那一型,在这一出悲喜交错古今同台的舞台剧里,“暗恋”更能触及我情感的深处也就不足为怪。开场的秋千,仲夏夜的上海,氤氲的浓情,让我不可避免得穿过舞台看见时光深处同样静谧的夏夜,类似的秋千,暗流汹涌的浓情厚意和熟悉的人影笑颜,心,就开始纠结起来。到了终场,相对无语的白发苍颜,寥寥几句一字一顿的问候陈述,四十年之隔的慰抚一瞬,风中残烛般始推拒后接纳的恳求颤抖的手,让我迅速从之前“桃花源”的忍俊不禁中出戏,不由得沉浸在悲痛的情境中,乃至最后,终场的掌声雷动中,黄磊那苍老的象极受伤动物的发自灵魂深处的悲泣,依然久久地清晰地回响在我的耳畔,呼应了我自己郁积很久喷薄欲出的情绪。

剧中剧的这两部戏,如果拆开来,不过尔尔;恰恰是因为将这看似浑身不相干完全不搭调的两者放在同一个舞台上,反而生出来奇异的张力与动力,推动观众的情绪和演员的表演一起往前走,忽喜忽悲,忽高忽低,在混乱中求平衡,乱中有序地体现人生的荒谬,现实与梦想的距离以及事物一体之两面的悲与喜。最精彩的就是同台演出的那一幕,连各自台词都能奇迹般天衣无缝得对接起来,让你在大笑之余不由不感慨导演的用心之巧。而在每一次幕落后的黑暗与寂静中,你也会慢慢发现,这两出悲喜剧的主题,不外“追寻”两字。

散场,鱼贯而出的人群中,我回望了一下矗立在黑夜里明亮通透的剧院,前面的台阶,是一对挽臂的人,看她们笑着相依低语,心里狠狠遗憾了一下:想当初,真应该去除偏见,响应你的提议,去看一场这样的话剧,也不至于此生永无机会,与那样的体验从此擦肩。

忘了告诉你,暗恋桃花源有三个舞台剧版本,你倾心的林青霞曾于1991年加盟,扮演“暗恋”中白色山茶花一样的“云之凡”一角,是她的舞台剧处女秀,演出后,好评如潮。92年,则搬上银幕,还是她担纲电影版的演绎,在各影展大放异彩,勇夺各类奖项。我今夜所看,则是内地版本,由黄磊、何炅领衔演出,也很精彩。

2008/09/29

Almost Lover -- by A Fine Frenzy

You fingertips across my skin
The palm trees swaying in the wind
Images

You sang me Spanish lullabies
The sweetest sadness in your eyes
Clever trick

I never want to see you unhappy
I thought you'd want the same for me

Goodbye, my almost lover
Goodbye, my hopeless dream
I'm trying not to think about you
Can't you just let me be?
So long, my luckless romance
My back is turned on you
I should've known you'd bring me heartache
Almost lovers always do
We walked along a crowded street
You took my hand and danced with me
Images

And when you left you kissed my lips
You told me you'd never ever forget these images, no

I never want to see you unhappy
I thought you'd want the same for me

Goodbye, my almost lover
Goodbye, my hopeless dream
I'm trying not to think about you
Can't you just let me be?
So long, my luckless romance
My back is turned on you
I should've known you'd bring me heartache
Almost lovers always do

I cannot go to the ocean
I cannot drive the streets at night
I cannot wake up in the morning
Without you on my mind
I cannot wake up in the morning
Without you on my mind

So you're gone and I'm haunted......

2008/09/28

Amazing Collection -- Chinese Propaganda Posters

还记得小时候司空见惯充斥于街头巷角的宣传海报吗?曾经是政府的喉舌、战斗的号角的这些海报已经鲜少一见了,如今铺天盖地无孔不入的都是商业广告。

我一直以为那些现在看来倍觉滑稽可笑的政治类宣传海报早已退出历史的舞台,被大家弃之如鄙履了。没想到这世上会有一个执教荷兰大学的汉学家Stefan Landsberger,因为对极权专政的宣传运动的兴趣和研究,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收集自1937年以降出现在中国的各种海报。他费时三十年收集了时间跨度达六十年之久总数达2000多幅的海报,主题涉及不同时期政治、经济和社会运动,为当代中国的发展史和中国人的审美观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资料。他特地为此维护一个网站Chinese Propanganda Poster Pages,将海报扫描整理上传归档,所费时间精力,其中所付之心血,不由我不肃然起敬。

坦白说,那些单独看来颇具滑稽嘲讽意味的海报,摆在一起给我的集中视觉冲击,还是蛮强大的。推荐去网站看看: 真正是又一例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典型。

2008/09/26

Desire

My favorite poet Robert Frost once said: "Love is the irresistible desire to be desired irresistiblly." Since then, it has become the most famous quotation about love and desire.

Today, seeing this again, I can't help myself from trembling......

How much time it has passed since I was awaked from innocence?

Years, months, days, hours and seconds!

How much time it has passed since I was thrown into desperation?

Seconds, hours, days and months!

All these times, thinking about you seems a fulltime job to me. Even now, I am still feeling the desire whirling inside of me, despite of all those words driving me to crazy, to death.

2008/09/25

思君令人老

昨晚看完一堆新近开始关注的和政治、金融”911”、信任危机相关的文章后,就选了一部刚下载的”April’s Shower”来换换脑子。片子主要讲的是一个准新娘的ex-lover在她的wedding shower上忍无可忍的曝光一个秘密所引发的多米诺骨效应,导演是想扔出这样一个问题:“How far would you go for true love and if you have the strength to live in your truth.” 不过他没有板着脸来“说教”,也没有用惯有的沉重压抑来渲染,而是闹哄哄到最后以喜剧收场,蛮轻松的。只是,不知为何,我在看两位主角争执时因为走神想到你,居然两度欲落泪。

象以前无数个晚上一样,拖到很迟才上床,希望能倒头就着。然而,总是事与愿违。因为用眼过度,眼睛干涩得狠,闭着眼,心里却涌动着一波又一波强烈的冲动和疯狂的思念,想打电话,想听听你声音,哪怕只是气息,只是电流。可是,那些象箭一样飞来将我射得千疮百孔的话,让我怎么也抬不起手来。是不是,以后就只能这样了?也不知道,你怎样了?我很担心,知道不知道?而且再没有其它途径来揣测你的安危和心情。

夜里居然又梦到你,已经是连续第二个晚上了,而且情节远比前一夜要丰富,可是上帝居然连这也不能让我称心,早早催我醒来,还好没一并夺走我的记忆。于是就这样沉在黑暗中温习情节直到不得不起来。

照镜子,觉得自己又老了很多,看着镜中皱纹,想起那句“思君令人老,轩车来何迟”的诗来,想起你当时既让我忍俊不禁又让我窝心的傻傻的“破相”之问和自己“为悦己者容”的心情,说不出的忧伤。以前,怕轩车来迟。而今想,来迟总比不来好吧。

嗟乎!我所思在远道,我之伤将终老。长路漫浩浩,何以慰所思。松柏摧为薪,岁月忽已晚。

2008/09/23

Deus ex Machina

是在看"Nina's heavenly delights"的review时发现这个词的,影评者认为舞厅里从天而降的Nina弟弟的妻子,将Nina和Lisa的感情路上的一个大障碍轻易挪走了,使得这个轻喜剧能将欢喜进行到底,未免是一个过于造作过于便利的Deus ex Machina.

此词通常用于戏剧、电影、小说,是作者在故事情节编不下去的时候刻意安排强行插入的人、事、物,以求达到解围或者某种戏剧性效果。这样的人事物的出现往往不合故事内在逻辑,也与上下文的情节流转格格不入,只是为了需要,从天而降,解决mission impossible而已。

此词也和很多英语中的词语一样起源于希腊,意为"God from(out of) a machine", 是古希腊戏剧舞台上常常使用的一种机器,扮演上帝的演员藏身于安置在舞台下面的升降机里,等台上戏剧情节纠结到用尽人类的各种凡俗方法都无法解决的时候,上帝就会现身,神威突显,雨露恩泽降于子民,于是大团圆收场。

plot twist类似,Deus ex Machina是将陷入僵局应该是凄凉无望的故事导向一个具有戏剧性爆棚效果的twist ending的艺术手段、文学方法之一。

2008/09/22

荷戟独彷徨---《耻辱者手记》读书笔记之一



十年前的老书,十年后再读,添加了一点自己的人生体验,感触良多。

惊心动魄的文字,犀利的考问,独立的思想,洋溢的激情,让我羞惭自己多年以来的麻木无知软弱和逃避。不由要问:少年时挥斥方遒指点江山的意气,今何在?更遑论少年时的血气方刚与慷慨激昂就这样折腰于现实,沉默地凋零。

且来看看摩罗,一个来自民间的思想者,是发出怎样振聋发聩的啼血呐喊的:

“巨人何以成为巨人”,通过赫尔岑少年时梦想孕育的一个故事,阐述了领袖与人民的关系。俄国精神领袖之所以能成为影响一个时代的巨人,其力量和勇气是来自全体人民的人文理想和整个民族的历史良知。而在中国,秋瑾徐锡麟李九莲顾准的例子,只是佐证了生活的千万个环节中,都潜伏着杀机,中国社会因为缺乏人文素质和人道倾向,优秀人物因为缺乏精神滋养和力量源泉,身陷被仇恨被恐惧的绝境,而无法诞生真正的精神巨人。

“良知的弹性“,通过妃格念尔的《狱中二十年》说明,制度固然冷酷僵硬,压迫固然可怕,倘若制度的执行者还有一丝良知,还愿压制人性邪恶的一面,稍许变通以提供他人一丝弹性,维护做人的一点点尊严,求得片刻喘息和些微慰藉,则国家民族有救。可惜,通过比较,摩罗沉痛得指出:中华民族实在是一个不可思议的民族,它的心灵,比制度更阴暗残暴更下流,而且拒绝忏悔与洗濯,让人无法面对。

“人身支配权”则告诉我“历史虽然常常有能力否定一些丑恶的东西,可是却没有能力阻止这些东西换一种面貌重新出现。”

“牺牲人民的革命逻辑”则揭示了所谓革命的真正面貌:革命经过革命家的奇怪逻辑转换,凌驾于一切之上,走到了人民利益的反面,以为人民谋福利的名义,吸取着人民的血肉和自由。看完这篇短文,你还会觉得革命是光荣神圣的吗?

“知识分子的覆没”先从古代士人的精神结构说起,剖析了先秦时代的诸家学说虽然号称是百家争鸣,可各学说的核心却都是重势轻道依势论道的结构。孔孟道法,无不是以君王为本位,心系朝廷的种种处世之学,教人审时度势权衡利弊,为自己求显达;而不是真正的为人之学,也因此忽略生命本体的存在,放弃了对生命意义的形而上的追寻。这也就从根本上决定中国的知识分子从一开始就是一个屈势媚时老成俗气的群体,是最缺乏文化想象力和社会批判力的群体。知识分子应该是社会公正的维持者,精神价值的守护者,而不应该是任何一种社会势力的附庸。可恨的是,中国的这一群体却惯于拒绝道义之思谋,逃避道德之恐惧,也因此无法在层出不穷的灾难后,从灵魂拷问的深渊中升起一座座文学和哲学的丰碑。

让我吃惊的是摩罗对胡风废名的解剖,那种急于被纳入体制,成为国家工具的欲望和追求,让人在同情他们生存环境过于严苛,景仰他们所取得的学术成就的同时,也不得不辨证看待他们所谓的对学术真理人生意义的追求。由是联想到如今的经济大潮中所谓知识分子的嘴脸,和喧嚣在报章媒体的各种论争辩驳,让我很庆幸自己还远远不够格被称为知识分子。

“记忆罪恶”要求我们回忆历史,回忆那些沉重的故事。因为回忆是对历史的一种选择。在回忆的过程中,人们会遗忘一些会记取一些,而正是这种潜意识选择的背后,不动声色的站着回忆者的价值期待和理想。回忆,是为了忏悔;忏悔,是为了不再重复罪恶。而如今所谓的太平盛世,在功利之心和尘俗之念得到极大张扬的时候,在以金钱多寡论英雄排地位的时候,又有多少人去探寻曾经的动乱,反思曾经的罪恶,尊崇精神领域的英雄?

以上绝大部分出自摩罗原话,我只是消化整理了一下而已。在“奶粉门”事件全面爆发于神州大陆之际,我读完了此书的第一辑“良知的弹性”。 面对书里书外中国人的下流无耻怯懦丑陋,面对“为刀俎”的无良厂家的辩词道歉,面对产品代言人的“销声匿迹”狡言诡辩,面对“为鱼肉”的广大消费者的群情汹涌,面对全民崩溃的信任体系,面对世界各地的禁令和召回令,我们,身为中华民族的一员,是否该好好咀嚼一下愤懑耻辱,不要忙于指责他人,而是从反思自己开始呢?

When you hide one thing, You hide many things

影片"The golden bowl", 改编自Henry James的同名小说, 由James Ivory执导,为我们讲述了发生在20世纪初英国一个上流社会家庭两对夫妇之间错综复杂的故事。

一个是落魄潦倒的意大利王子,一个是锦衣玉食的无忧公主,一个是痴心难改的爱人,一个是舔犊情深的巨贾。同一屋檐下的两段婚姻,4个人的关系情感就此千丝万缕缠成一个难解的结。其实,说难也易,在乎你怎么去解了。

他(Amerigo)和她(Charletto)曾是旧爱,他为财富放弃她,为空虚难耐而再续前缘;很难说,这是真爱。尤其是在“恋情”曝光后他的言行举止,让人难免感慨这世上多的还是负心郎。

她(Charletto)和她(Maggie)是闺中密友,她为心中所爱而背弃友情,隐瞒是为相见的便利,嫁给她的父亲更是为“曲线救国”的接近心头所爱。只是她不明白或者到最后都不愿承认,阴谋设计别人的人往往要被别人设计;背弃别人的人最终要被他人背弃,而且,还是她最爱的人。

他(Adam)和她(Maggie)则是父女情深,相依为命;即便如此,他阻止不了爱神丘比特射向爱女心脏的利箭,他反抗不了第三者的加入,他难以改变女儿心目中地位重要性的重新排序;虽然,他愿为她续弦保持所谓的symmetry以减轻她心头的歉疚,不过,婚姻没有改变他的淡漠的离世态度,也似乎没怎么改变这对父女的亲密度,他的热情和婚前一样依然只献给了女儿和艺术品收藏,他们依然长时间的只属于彼此而不愿加入社交圈。后来,他为她隐忍不语自己所洞察之真相;后来,他更为她远赴大洋彼岸的“蛮荒”之城,带走她婚姻中的不安定因素。

看至此,你会觉得人类的情感似乎很难有什么适度的界限,过与不过,把握甚难,譬如这对父女。很难说不是他们俩这无法为外人甚至是各自配偶所介入的小世界给了后者一种排斥感、陌生感和疏离感,最终导致王子从坚定得告别旧爱到欲拒还迎得重拾旧爱,一偿痴心女子的夙愿。

金碗是一件看似美丽无暇的艺术品,也是Amerigo和Charlotte在他婚前最后一次外出时意欲为Maggie挑选的结婚礼品,只是因为一道隐藏的裂痕而为王子所弃。巧的是,5年后的Maggie为父亲选中了此做为生日礼物,成为一个发现真相的契机,她之前的猜疑也因为店主的记忆得到了证实。最终,金碗碎了,他们的婚姻却没有,这得归功于Maggie的心机手腕和Amerigo的无情(至少我很难相信他是真正的一直到爱着自己的妻子)。

Maggie真的天真如孩童,象她的密友她的另一半曾以为的是”children of good children”吗?不。真正天真无知的,其实是Charlotte。她真的很自私,就如她对其父忏悔的“为了爱人放弃了老父”,为了小家的完整而放逐了父亲到远方呢?也许是。因为四个人中,她才是笑到最后的胜利者,她也得到最多。这一对父女,看似是一段婚外情的受害者,为了保护彼此而独自吞咽伤害,引发我的同情的,却只是Charlotte.

最后的黑白镜头报纸刊物,Charlotte笑得灿烂美丽,风光无限,可是有谁听见她内心的哭泣?她不过是Adam众多价值连城的收藏品之一罢了。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影片选景唯美,服装华丽,配乐沉潜,演员则是或风度翩翩,或英俊潇洒,或高贵大方,或美艳绝伦,个个过目难忘,尤其是饰演Charlotte的Uma Thurman,就是十几年前让我惊艳无比的那个“天使在人间”里的天使,少了一份纯真,多了无数妩媚,依然让人倾心。

2008/09/20

低眉信手续续弹

其实我一直知道自己的问题在哪:懒惰,逃避,缺乏独立思考,局限于小我之情海恨天等等等等。只是从来不愿费力去改变,"矢志"为鸵鸟,还一直以“情感也唯有情感才是我之宗教信仰我之价值归依”自欺。直到今日,再读摩罗十年前的“耻辱者手记”,兼且近来变故之所致思与想,痛定思痛,决意改变。

从何做起?

就从读书做笔记,睁眼看世界做起吧。

后来我有点想明白了,能和你融融泄泄享受世俗之幸福固我所求也,而那种在精神上灵魂上与你的沟通和分享,才是我最最需要的。而后者,其实是可以也应该能超越身份界限的限定的。所以你看,金岳霖才可以和林徽因一家比邻若干年,成就一段世间佳话。

摩罗说“有恃才能无恐,谁能够在精神上无所凭依就自然得强大起来?越是精神强大的人,越是需要拥有最丰厚的精神资源。一个人,需要从心灵交流中得到勇气和力量,否则再伟大的人也会枯竭夭亡而无从成其伟大。”他是用此来阐述论证“巨人何以成为巨人”的,我却进一步或者说不可避免又联想到情感,想到我们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想到自己曾经的心灵沙漠,后来的精神乐园,再后来的情感变迁,及至今日之炼狱;想到自己曾经的"有恃无恐",后来的踌躇犹豫,再后来的凄凄惶惶,及至今日之“顺天知命”……

我终于明白,其实一直以来,我并没能做到如自己曾经一直期许的“相邻的两颗树”般的守望之爱,坚贞而独立。相反,我恰恰如攀附于你的凌霄花,离开你便了无生趣;我又如痴情的鸟儿,为你重复单调的歌曲。渐渐的,路越走越窄;渐渐的,爱成折磨;渐渐的,乐园变沙漠;到最后,精神无所凭依,心灵迷失方向;到最后,连自己都厌弃自己,又怎能去奢求本就艰难沉重的爱之花常开不败?

挣脱自己的人生惯性,重塑自我已经努力了一段时间了,只是前路漫漫,终点遥矣远矣。时光虽然不能倒回,人生虽然再不能如初见,也希望有一日,你能看见我所有的努力和变化。

谨以舒婷的一首诗,献给你。

致橡树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籍;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 也像戟,
我有我的红硕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脚下的土地。

2008/09/19

不疯魔,不成活——《Possession》





书名叫Possession,大陆版译为“隐之书”,个人却以为“痴迷”更形象。通读全书,不外是种种痴迷,有学者对诗人生平研究的痴迷,有追寻者对真相的痴迷,有收藏者对物件的痴迷,有学术界对声名富贵的痴迷,有诗人对文字语言的痴迷,有女性对独立自主的痴迷,有有情人对爱的痴迷,有伤心人对失去的痴迷,因爱而痴迷,再至疯魔,正所谓:不痴魔,不成活。

Possession的灵感据作者A.S.Byatt自述是来自她七十年代早期在大英博物馆遇到的一位学者,这位学者把自己的一生贡献给Coleridge(英国浪漫主义运动奠基人之一,著名的湖畔派诗人,以写十九世纪英国消极浪漫主义诗歌闻名)的研究,以致Byatt都分不清究竟是谁占据了谁的生命。

书中大诗人Randolph henry Ash 原型是Robert Browning,19世纪维多利亚诗人,他就是写出著名诗歌“How do I love thee”的布朗宁夫人的另一半。他尝试着将风格标新、表达立异的特点引入维多利亚时期的诗歌,创造了一种诗体小说,把小说中对人物的塑造方式引用到诗歌中。这使得诗体小说重点从单纯对故事的叙述向人物内心世界的探究转变,因而染上心理分析的因素。而Christabel Lamotte 则是基于Christina Rossetti(英国女诗人,“精灵市场”是其代表诗作,和小说中Lamotte的“梅卢西娜”类似)创作而来。

Byatt之所以弃Coleridge而选Browning为原型,既是因为她曾在伦敦大学教过Browning的作品,模仿起Browning的笔触可能更得心应手,也是因为她对他的崇拜激情由来有自(承继自其母)。她一直就想以布朗宁为中心写一部小说,但是最终因为怕被卷入诉讼这样的忧惧会压缩她的创作空间束缚她的手脚而作罢。

虽然小说构思酝酿很久,写起来却是一气呵成,不像她的其他作品。写作时她采用D.H.Lawrence的建议,以不同时代两对恋人的情感发展为双主线,通过能以假乱真的维多利亚体诗歌,激情洋溢的情信,隐晦枯燥的日记和第三人称叙述等各种不同文体起承转合,并在小说中注入莎士比亚的戏剧色彩,引领读者和罗兰、莫德一起从两封信开始顺藤摸瓜,抽丝剥茧,将一段隐匿多年的感情起于地下,大白真相于天下。

因为对西方文化知之甚少,所以很多典故读来有点艰涩难懂,不像之前的“十三个故事”那样流畅,开始还怪罪到译者的翻译功底上,读到后来才知错怪他人了。不过,对全书印象最深的,既不是气势恢弘的维多利亚体诗歌,也不是Ash和Lamotte之间爱情的曲折,而是作者借Ash的手写出的几段情话:

“那样的一种专注我压根不曾感受过---整颗心就只关注某一件东西、某一处地方、某一段时间—短短的片刻竟带来幸福的永恒,永永远远不会停歇。”

“我深知自己对你的爱,涵括了人类所曾有过的所有爱意,而且狂野之极。这样的一种爱,根本不属于这个世界---我那已然消蚀的理性告诉我,这样的爱,势必会对你我造成伤害,这样的爱,让我想方设法地去遮掩,在我所能控制的状况下,用尽心机---就为了让你不受任何伤害(你当然会说,我做尽一切但就是没做到消失,这点恕我实在无法做到)。”

“就我而言,我宁可让自己因事情发生了而后悔,而不是后悔一切只停留在空想中;我宁可让自己因知道明白了而后悔,而不是后悔自己只能盼望;我宁可让自己因有所为而后悔,而不是后悔着自己一再犹豫却步,我宁可让自己因一场真实的人生体验而后悔,也不要让自己病态地揣想着事情的种种可能。”

“他忽然觉得,她真像只沙漏,含藏着光阴,所有的光阴全都让她拦住,成了一线细沙、一道石柱、一颗颗细小的生命,囊括着过去曾有的以及未来的一切事物。她握住了他的光阴,她含藏着他的过去与未来,两两相缠,以如此残暴之力,以如此柔善之姿…..”

“如今尽头将至,我再度想起你,心中带有清澈的爱意”

读到这些,我不可避免得又开始想起……

忘了提一句,故事发生在伦敦和Yorkshine,巧不巧?我脑中的想像机器又开始轰鸣了……

2008/09/18

Sabbatical - New Lifestyle

昨夜边看书边听广播,思绪比较凌乱,看书的速度自然就慢下来。

突然听到一个久违的声音在广播里絮絮,是裴子安,大学里常听的“澳大利亚音乐航班”的主持人,后来她飘洋出海了,没想到时隔多年,她又回到老地方继续她略嫌矫情的主持,声音还是那样甜得让人发腻。

吸引我的是她口中的sabbatical,所谓的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即每工作6年,休息一年。目的是为了反省,休憩,调整,暂停被生活驱策的匆忙脚步,让灵魂追赶上来;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追求更有意义的东西。她举了几例,有张曼玉,有许茹芸。她们都是在声名如日中天时激流勇退,放弃多年积累远赴异国他乡,从头再来。而这样的一种sabbatical lifestyle, 正逐渐成为一种潮流。

今天有空查了一下,原来是出自圣经的一条戒律“安息年”,近年来被越来越多的学者、艺术家、运动员和基金经理人衍伸采用,以期使自己从繁忙的职业生涯中抽身而出,生活在别处,或旅游,或充电,或写书,或实现一些儿时梦想,可以治疗一下自己的职业麻木症,重新点燃热情。这其实有点类似流行于欧洲高中毕业生的gap year,毕业后不急于开始大学生涯,而是周游世界,拓展视野,丰富生命的体验。休息,是为了更好地开始;离开,是为了回来。

据说UK已有20%公司将此做为一种福利让员工享受,而10%的公司也正在考虑中。很人性化的一项政策,也是值得提倡的一种生活方式。

2008/09/17

The day I lost my love

这首曲,来自Ron Kerb的《Celtic Heartland》专辑,是凯尔特音乐最经典的作品之一,也是彼时借曲诉衷肠的两首纯音乐中的一首。

钢琴的背景声中,埙(风笛?)和大提琴缠绵交错,低语呢喃。埙声忧郁,琴声低沉;笛声沧桑,琴声纯净。是孤独的人在倾诉,诉说着来自心灵秘境的款款柔情、寻觅的茫然和失去爱的哀伤。

两年前听,黯然消魂之余仍有一线曙光;两年后再听,已是绝境。情,何以堪!

ONE STRUGGLE MORE, AND I AM FREE
By Lord Byron (穆旦/译)
One struggle more, and I am free
From pangs that rend my heart in twain;
One last long sigh to love and thee,
Then back to busy life again.
It suits me well to mingle now
With things that never pleased before !
Though every joy is fled below,
What future grief can touch me more ?
既然世上的乐趣都已飞逝,
有什么悲哀能再使我心酸?
..........
On many a lone and lovely night
It sooth'd to gaze upon the sky;
For then I deem'd the heavenly light
Shone sweetly on thy pensive eye:
很多回,在清幽寂寞的晚上
我有所慰藉地凝视着天空,
因为我猜想,这天庭的银光,
正甜蜜地照着你沉思的眼睛;
..........
My Thyrza's pledge in better days,
When love and life alike were new !
How different now thou meet'st my gaze !
How tinged by time with sorrow's hue !
The heart that gave itself with thee
Is silent --- ah, were mine as still !
Though cold as e'en the dead can be,
It feels, it sickens with the chill.
呵,如今你看来已多么不同!
时光给你染上了怎样的愁颜!
那和你一起许给我的一颗心
沉寂了--唉,但愿我的也沉寂!
虽然它已冷得有如死去的人,
却还感到、还嫌恶周身的寒意。

Thou bitter pledge ! thou mournful token !
Though painful, welcome to my breast !
Still, still preserve that love unbroken,
Or break the heart to which thou'rt press'd.
Time tempers love, but not removes,
More hallow'd when its hope is fled:
Oh ! what are thousand living loves
To that which cannot quit the dead ?
时间只能冷却,但移不动爱情,
爱情会因绝望而更神圣;
呵,千万颗活跃的爱心又怎能
比得上这对于逝者的钟情?

Tears

夜深,人倦,无眠。

在听“Tear”,一遍遍。

钢琴在低泣,脸上是旧痕新泪,心中是伤怀难遣。琴键的每一下敲击,轻轻的,悄悄的,清清的,落在空荡而黑暗的内心深处,回声一圈又一圈,细碎而孤单。是忧伤,在流泪,安静的;是往事,在凋零,悄悄的,在无法触摸的岁月角落里。

听音乐,自己一向更容易被词打动,记忆中纯音乐能精准得弹拨心弦紧扣思绪的,为数寥寥。Tears就是其中之一。初听此曲,恰逢你我之间第一次也是最大的一次摩擦,这曲以低音为主的钢琴旋律,一个个澹然的音符流转,象极一场寂寞的倾诉,替失语的我倾诉着起起伏伏的心情;也象一双温柔的手,轻轻得抚平心底的每一丝皱褶。

那是我第一次走那么远的路。长长的海岸线,就这样在安静的黑白琴键敲击中沉默的走过,一步步,一点点。后来在飞机上,看见一起凶案的“旧闻”,时间恰恰是我从海岸线起点起步的那刻。当时脊背有点发凉,而今想来,未必更糟。

后来,就刻给了你。有没有听到我泪滴滑落的声音?

当眼中的泪已干涸,为什么,心底还有泪海如倾?当最后的微光消逝,为什么,黑暗中依然有轮廓清晰?

凝眸处,旧愁新恨。

我听见你的声音,在天涯,自海角,从深心,于脑海。我知道你不曾忘却,我也不曾。记忆的河流哗哗喧嚣,我们只能远远相对,丧失了一切言语。好吧,我会安安静静的看你走,只是,别回头,我怕我无法再次面对诀别,那时,我又该如何妆扮我的脸?

我答应过你,所以我会学着遗忘,一些习惯;我会为自己,找一个承担的理由。我也开始明白,有些事情只有存在,没有原因。我会学着,不再去追问。因为岁月啊,是一道太难的谜题,我只想去追寻我要追寻的,不再问为什么。

2008/09/15

On the Road —— 《阿富汗之旅》




一辆福特老爷车,两个各有所求的女子,一次贯穿欧亚的旅行,一本书,一些照片,一段介于友情与爱的关系,这就是“阿富汗之旅”试图告诉我的一切。虽然被冠以”les”的标签广而告之,两个主角的女同情愫却隐约得若有似无,全片也干净得连一个吻都没有。

旅行开始于1939年6月,旅游家Ella Maillart,以冒险为乐,矢志探索地球上的禁忌之地,挑战国家疆域界限和荒蛮之地的艰苦,她的信条就是”Nobody can go? Then I shall go”。此次旅行目的地是Kafiristan(意指the land of non-believers),想要寻找居于该地的游牧民族。而作家Annemarie Schwarzenbach,著作颇丰,又身兼新闻记者和摄影师的多重身份,可惜是个瘾君子,此次旅行,算是一种逃离,逃离吗啡的魔咒,逃离支持法西斯的家族成员。当然,她们共同要逃离的,则是二战前夕欧洲甚嚣尘上的法西斯暴行。影片没有交代她们是如何走到一起的,只是非常简单的两个伦敦和苏黎世的镜头就直接切到旅途的起点:Simplon。



人和人,总是相见容易相处难,所以旅行伊始,Ella就抛出她的三个规则,前两个是关于旅行实际事务的,略过不提。印象深的是Rule No.3: Keep no secret on the journey. Annemarie着男装,抽着烟,酷酷得问why. Ella答曰“No secret means no false feelings coz feelings are dangerous on the long journey. They cause confusion.”Annemarie没说好,没说不好,只是回应:”I’ve got something planned, too. I’m going to write, write…..to forget.” 好一句Write to forget. 有人为纪念而写,就会有人为忘却而写,也许只有写的人自己才知道文字背后不曾宣诸于口的原因……



从巴尔干,到土耳其,再到伊朗,阿富汗,沿途所经,多是荒郊,野岭,沙漠,景色苍茫粗旷,艰辛自不待言,两个女子却在这一场没有秘密的旅程中,渐渐熟捻,关切日增,孤独的心慢慢靠近。影片虽然拍于2001年,节奏却不输老片的缓慢悠长从容不迫,没什么扣人心弦的情节推动,纯粹只是情绪在酝酿在蒸腾,对话也寥寥,长长的沉默却出乎人意料的舒适自在。1939年9月,当她们长途跋涉到达Kapul考古营地,德国侵占波兰的消息提前结束了她们的旅程,Annemarie毒瘾难戒,且身体欠佳,Ella心灰,也终于明白有时精神的抑郁苦痛比饥饿穷困更折磨人更可怕。两人就此分道扬镳。而告别,虽不算让人心碎,却也神伤。她对她说:“you amaze me, Ella, I don’t understand why you love me.” 而她,始背对,拭泪,后转身,双手捧着她的脸轻柔说:”Thank you.”,然后再不多言,毅然踏上呼啸远去的火车,只余浓浓黑烟飘在黄色荒漠上空,她则从方向盘上抬起头来,一脸泪水……

你说,这是友情,还是爱?又为什么,一定要为情感打上标签呢?

影片结尾,打上字幕,交代两位主角后事:两人于1940年曾经重逢过一次,此后再无相聚。Annemarie死于34岁,一场自行车事故。Ella则在印度生活5年,并且在1947年写书“The Cruel Way: two woman and a Ford in Afghanistan"献给Annemarie,纪念两人的欧亚之旅。后来一直活到1997年,身后留下数部影片,多达20部书籍和16000幅的照片。



看之前就大概知道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只是不知其详,看了以后再查资料,才发现两位主角的形象远比我能想象得还要丰富,才能更是横跨多个领域让人叹服,生活多姿多彩得也颇让人咋舌。真正是为人若能如此,也算不枉此生。



最后八卦一下,找到了Annemarie的原型照片,真人要比演员更漂亮,而且的确男女难辨,充满中性美,难怪迷倒倾慕者众,只可叹就是没能留住自己的意中人Erika Mann的芳心。

2008/09/14

被放弃比死更痛苦

911.

7年前,世贸成废墟,3000人死亡在一眨眼间。有碑纪念,有名可查。

7年间,伊拉克一百万人,死于美国的报复。无碑,无名。

听,有诗云“亲人或余悲,他人亦以歌。死去何足道,托体同山阿。”

7年后的今天,一封信。一个句号?

看,有人写“被放弃,比死更痛苦……”

爱的代价是什么?愧疚,痛苦?

我不悔为爱承载痛苦的重荷愧疚的折磨。不悔!

愧疚的代价是什么?爱?放弃?就这样让愧疚摧毁爱?就这样以放弃为代价?

由你罢。尊重你的决定。我自己,不放弃。

想念你。说不出口的三个字;无法描述的状态。有多久了?

我不懂。我也不尽明白。

夜深,看见我这一辈子孜孜以求的梦“找到Ta,对Ta绝对!”渐行渐远。

我找到了Ta,却没有权利,没有机会,没有时间,对Ta绝对。

何以在人间?答案因人而异。

而我,只知道,无论那如何的痛苦再痛苦,愧疚再愧疚,失去再失去,我还是要爱,还在爱。

我怎么可能关掉内心的声音?我怎么可以佯装我的生命因你而起的变化没有发生过?我怎么可能删掉一切移除你的印迹走向新生命?

等待吧。继续等待。等待时间,等待或者结疤治愈或者时间的灰湮没一切。等待生命终结。

人,终究是要孤独得来,孤独得去的。

唯有记忆长存……

2008/09/12

真心话大冒险 —— 《Pourquoi pas moi》



很久之前发下“宏愿”,要看遍天下可看之L片,做点小小研究,答己疑解己惑。为此下功夫收罗了不少,当然不可避免的鱼龙混杂。


这部影片“Pourquoi pas moi”其实连鸡肋都算不上,除了演员长得还算养眼,一首叫不出名的双人对唱挺好听以外(是法语,不知所云,但调美情深),其它别无可取,比肥皂剧还不如,不过还是“坚持”着看完。      


看着看着,就想到以前曾经风靡一时的“真心话大冒险”,觉得整部片子,就是这样一场游戏,还带了点法国特有的荒诞式闹剧的味道。      


See, buddy, for better or worse, come out from the closet and be yourself. You never know, what is waiting ahead of you......      


实在没啥可说,就闲话一下片名“Pourquoi pas moi”吧。据说此名源自50年代法国时尚剧院流行一时的戏剧主题:中产阶级婚外情的曝光晚宴。俗语云,饱暖思淫欲,中产阶级嘛,衣食既无优,生活四平八稳得趋于乏味单调,人心难免蠢蠢欲动,可是又想玩出“不俗”显出“格调”,于是邀请另一对至交夫妇参加家庭晚宴。酒过三巡之际,宾主酒酣耳热相与甚欢时,男主人扔出重磅炸弹:朋友既然如手足,妻子既然是衣服,换换又何妨?原来郎情妾意,”暗渡陈仓”,时日非短了。够shock吧?Take it, swallow it, accept it and don't be narrow-minded. Life will be different.      


隔了50年,旧瓶装新酒:一样是晚宴,同样是为了出柜,不过是换了性别角色而已。

2008/09/10

Double Cross

看书的时候,看到一句“she has turned out wicked, double-crossed”,根据上下文语意,估摸double cross是指欺骗,出卖的意思,查了一下,果然如此。只是有点好奇这个短语的来历,于是google了一下,知道了围绕此词的一些趣闻佚事:

中世纪的小说电影最常见一幕就是绅士们动辄通过决斗来解决彼此间恩怨,决赛开始的仪式总是双剑交叉,所以”cross swords”就此成为决斗代名词,渐渐延伸出“交锋,争论”之意。

至于double cross,则逐渐演变成一种“背叛”行为:即对决双方开始时勾结共谋,放弃公平对抗,刻意输掉比赛以期达到某种互赢局面,后来却有一方违背双方当初台下交易的约定从而从最终结果中受益更多。此词号称来源有二:

一据称来自18世纪英国臭名昭著的赏金猎手(更确切点说该是thief-taker而不是bounty-hunter,其中自有具体而微的差别,只是我一时半会难以找到相对应的中文词)Jonathan Wild的个人习惯,他有一本专门的“小黑本”记录所有经手交易,并在他自己认为曾经在某种程度上欺骗过他的人名旁边画两个十字来标记。这种说法显然带有太明显的传奇色彩,在语源论证上不足为信,不过的确有文字证据显示该短语早在19世纪既已存在。所以此词究竟源自何处,还待专家继续努力求证。

二是来自所谓的”Double Cross System”。William Stevenson曾经在其所著”A Man called Intrepid”一书中,详细记述了英国MI5军事情报处在二战中为对抗间谍行为而采取的一种反间谍军事行动的始末。军队委员会成员在总部20号房间内定期聚会,故意泄漏一些假消息给德国间谍,以图诱鱼上钩,敌为己用,使这些间谍不知不觉成为英军的“同谋犯”,散布“烟幕弹”给德军以期混淆视听。因为这间房间的号码牌用的是罗马数字,久而久之”double cross”就从“room 20”演变成他们称呼自己的代号。

有时候想想,觉得一个词就象一个人,背后的故事其实很多,family tree也源远流长,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有这样的好奇心和时间去回溯,以及我们是否有足够多的资料在手。

还是得感谢现代计算机技术的一日千里,我们的lifestyle才有可能也已经有了根本意义上的改变。

有没有觉察到你对我的影响之巨?Get you under my skin, hmm?

只是常常会浮现无力感,觉得自己有那么点象追日的夸父,再努力想缩短与你的距离,却怎么追也赶不上你的脚步。眼见你愈行愈远......

2008/09/07

擦肩


朋友的女儿喜欢看几米的漫画,也收藏了一套台湾版本。自己曾经沾光翻了一下,有点疑惑小小少年的她是否真能看明白漫画背后的含义。

今天在别人的博客上看见波兰女诗人、诺贝尔奖得主希姆博尔斯卡的《一见钟情》的原作,方才知道几年前看的几米漫画“向左走,向右走”的开篇就是摘自其中第一段。

Love at First Sight

They're both convinced
that a sudden passion joined them.
Such certainty is beautiful,
but uncertainty is more beautiful still.

Since they'd never met before, they're sure
that there'd been nothing between them.
But what's the word from the streets, staircases, hallways --
perhaps they've passed each other a million times?

I want to ask them
if they don't remember --
a moment face to face
in some revolving door?
perhaps a "sorry" muttered in a crowd?
a curt "wrong number" caught in the receiver?
but I know the answer.
No, they don't remember
They'd be amazed to hear
that Chance has been toying with them
now for years.

Not quite ready yet
to become their Destiny,
it pushed them close,
drove them apart,
it barred their path,
stifling a laugh,
and then leaped aside.

There were signs and signals,
even if they couldn't read them yet.
Perhaps three years ago
or just last Tuesday
a certain leaf fluttered
from one shoulder to another?
Something was dropped and then picked up.
Who knows, maybe the ball that vanished
into childhood's thicket?

There were doorknobs and doorbells
where one touch had covered another
beforehand.
Suitcases checked and standing side by side.
One night, perhaps, the same dream,
grown hazy by morning.

Every beginning
is only a sequel,
after all,
and the book of events
is always open halfway through.

诗很美,一下子打动了我,让我想起自己心头一直不能拔除的一根刺。

我一直奢望,能和你在同一个城市。从前,现在,将来,一直这样奢望着。即便渺无音讯,同在一个城市,总有擦肩的几率存在。

会有某日,隔着熙熙人流,穿透遥遥时空,终于相望,定格,无言。 擦身瞬间,心头会是暖流,知道:原来你在这里,一直都在。

如果我们,是注定不能在一起。至少我可以想像:

看的是同一片星空,
呼吸的是同样的空气,
淋着的是同样的雨,
经过的是同样的人群。
走的是你曾走过的街,
停的是你曾停驻的十字路口。
逛的是同一家书店,
翻的是你可能翻过的书页,
听的是你可能听过的音乐,
隐身的是同一家影院的黑暗,
感动着同样感动过你的电影
......

许是因为这,彼时才会细细翻看这部漫画,只是当时的忧伤不如今甚。而且不求甚解,就此轻轻放过全诗,没有追根溯源。如今想来,这首诗应该也是几米漫画的灵感之源。

后来听说漫画改编成了电影,金城武和梁永琪主演,海报不错,可惜标准的金童玉女的选型,让我就先入为主存了偏见,觉得他们很难将城市中小人物的寂寞孤单和错身的怅惘给演绎得深刻传神,所以没看。

再后来听孙燕姿的“遇见”,总会想起这部漫画,也总有错觉自己正站在地铁站台,听着风声,衣袂飘飘,看到的是拖着行李箱在漫天大雪中垂着头蹒跚而行的惆怅背影。

如今再看此诗,抚今追昔,有落泪的冲动。

一切,是开始,也是继续,更是结束!

而今这一错身,即是永远?

我爱,告诉我,是吗?是吗??是吗???

2008/09/05

How Do I Love Thee

今天读了Elizabeth Barrett Browning最著名的十四行诗“How do I love thee", 附带着了解了一下她的生平和爱情故事,内心激荡难忍。

一个缠绵病榻的残疾人,居然成为跋山涉水探幽访胜的游者,爱情的魔力,可见一斑。

15年的幸福生活,须臾不曾分离;偎依在挚爱的人怀抱安然而逝,有美满爱情的结晶延续她的生命,更有智慧艺术的果实流传见证她的才气纵横。这样的人生,何憾之有?38年的漫漫等待,上帝终于听见她寂寞的心声。于是,“除了爱,什么都不再是爱的对手。”

一如既往,每次看类似的情比金坚伉俪情深的爱情故事,我的心头总难免泛起又悔又妒又苦又涩的滋味,悔为你而生,妒因Ta而起,苦涩为自己深藏。想像,在此刻成为折磨。在疯狂边缘徘徊,于是会喃喃自念若干时间以前看到的一句“情人当若金岳霖”来稳定心性激励自己。

Do you know, how do I love you? If God would have given me a chance!

How do I love thee?

How do I love thee? Let me count the ways.
I love thee to the depth and breadth and height
My soul can reach, when feeling out of sight
For the ends of being and ideal grace.
I love thee to the level of every day's
Most quiet need, by sun and candle-light.
I love thee freely, as men strive for right.
I love thee purely, as they turn from praise.
I love thee with the passion put to use
In my old griefs, and with my childhood's faith.
I love thee with a love I seemed to lose
With my lost saints. I love thee with the breath,
Smiles, tears, of all my life; and, if God choose,
I shall but love thee better after death.

But we can't control the cards we're dealt, just how we play the hand......

Allow me, please, sing my love to you!

Allow me, please, watch you, listen to you, feel you, quietly!

伦敦奥运第一案

看到伦敦奥运第一案的新闻,心头突然一动,忆起很久以前北京申奥成功所谓“举国欢腾”背后的杂音。而今北京奥运总算“功德圆满”得落下帷幕,一时兴起,google一下北京奥运开支。据说逾400亿美元,若再算上奥运基建投入,总额飙至670亿美元。

比较一下前几届奥运开支数据:
2004年雅典奥运开支160亿美元;
2000年悉尼奥运开支15亿美元;
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开支17.2亿美元;
.......

都知道,做秀都要付出代价的。开幕式的确壮观,烟花的确绚丽,场面有中国最擅长的人海战术撑着,气势自然不会逊色,甚至可能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只是,用如此之大代价圆一个中国“百年奥运梦”,状扮所谓大国脸面,值与不值,值得好好问一问。

再看看这一系列统计数据:
国新办新闻发布会宣称,四川地震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8451亿元人民币;
截止7月15日财政部统计各级政府投入的抗震救灾资不过590.59亿元;
截止7月15日民政部统计的四川地震捐助总额则是574.91亿人民币;

身为中国纳税人,我们别无选择:税总是在进我们口袋前就落入公家口袋了。至于税的用途,我们似乎更没有什么话语权。

我不善言辞,只能无语。我的眼前,只是交替晃动汶川震后惨况和北京奥运开幕式的奢华。还有,渐渐退出媒体视点的震区群众……

只是,看看伦敦这对老夫妇,我们是否也应该停下匆忙的脚步,好好想一想呢?

Why Blog

Why Blog?

一直在问自己,尤其在几次转折关头。

不喜欢流浪,抗拒改变,却几度搬迁,原因虽各异,而初衷始终如一。

离你越远,越觉得有话要说,何况后来太多欲说还休的话就那么生生咽下,梗在心头喉间,渐成巨石,重负如山,举步唯艰。

很多东西,也只有对你说时才想说才愿努力说请楚,很多事,也只有对你说时才觉得有意义。只是于我,要将情绪思想付诸于言语,很难。落于纸笔的过程,于是成为沉淀清晰的过程,希望比言语更有条理更有逻辑,也希望能跟踪捕捉其中演变的痕迹。

把幸福和美丽写下来,因为我们是如此健忘。慢慢地,曾经再怎么刻骨铭心的场景,很多细节都会遗失在时间的灰尘中,更惶论生活中瞬间闪过的片言只语?

把痛苦和疑惑写下来,因为在不断地书写中冰雪被融解,曾经重负如山的事实变得轻盈,真相也会逐渐浮现透明。我一直执着于寻找答案,哪怕要消耗殆尽微薄的勇气和力量;如果没有,哪怕归咎于宿命我也要一个。

也曾试过其他人称,下笔总是滞涩得很。只有在写给你时,指尖才开始轻舞飞扬。

坦白需要一个对象,诉说也需要一个聆听者。只有你可以使我掏心扒肝,愿意赤诚相待,掀开灵魂的面纱,剥开身上的血痂,让丑与美一样无处可藏。剥光黑暗是一种净化,剥光黑暗能带来净化,平静我躁动不安的心灵。

尽管,我写给你的如此贫乏。而我不能写的,不断膨胀,最终穿过黑暗消失……

P.S:

看见Darren Rowse的”7 Reasons Why Personal Blogs Rock”, 于是起念将自己的原因整理一下。

这一次,是被BBC称为witch hunt即所谓”human fresh search engine” 的相关新闻惊到,想想觉得还是该和人群保持一定距离。

2008/09/03

时间的玫瑰之八卦篇

这本书,除了对翻译的探讨,对诗人的生平的涉及外,还有一个看点,就是诗人的情爱史。虽然有点八卦,还是忍不住要gossip一下。

一是西班牙诗人Lorca和超现实主义派画家Salvador Dali的同性恋情:他们的友情开始于1923年春的马德里,因为彼此才能的强烈吸引,随即形影不离,一起散步,逛博物馆,泡酒吧,听爵士乐,旅游,分享诗歌,观赏画作,彼此探讨,无所不谈,友情得以迅速升温至恋情。及至分离两地,书信频繁,字里行间,情谊绵绵,绝望得怀念着那一段美好时光。洛尔加因此写了《莎尔瓦多达利颂歌》,而达利更是毫不吝啬将洛尔加称为“我们时代唯一的天才”。可惜的是,他们的恋情最终还是输给了时间。

二是奇女子莎乐美:惭愧的是,要经由里尔克我才知道莎乐美的存在。以前只知道莎乐美是圣经里的人物,美艳无方,因为爱而被拒,由爱转恨,与希律王以一吻换取先知约翰的首级,因此成为极端的爱的代表人物。没想到,现实生活中的莎乐美则是一位缪思的化身,一位征服天才的女性。她被尼采追求,是里尔克的精神恋人,是佛洛伊德的密友,和多位杰出男性如瓦格纳、托尔斯泰、霍普特曼、斯特林堡维持着思想交流,灵魂的沟通碰撞和精神的良性互动。更为可贵的是她独立的人格,对自由的追求和精神上的进取,使她选择惊世骇俗的无性婚姻达40年之久,反传统的真实存活在世人的各色眼光中。

三是特拉克尔和其妹的乱伦之惑:这段无从考证无法确认的佚事更让我相信情感是“如人饮水”的私事,除非当事人愿意揭开面纱,否则旁观者永远只能雾里观花。

四则是俄国诗人帕斯捷尔纳克长长的情爱史,奇到让人难以置信。他于1930年夏应钢琴家奈高兹夫妇之邀,到郊外度假,疯狂爱上已是两子之母的季娜伊达,于是热烈追求,最终横刀夺爱,成就第二次婚姻,这不算奇,奇就奇在和他有夺妻之恨的奈高兹非但没有与之反目成仇,反而友谊长存。真正让人难以想象他们三者之间的爱恨纠葛。诗人晚年人老心不老,又爱上奥尔嘉,却不愿离弃妻子,居然奥尔嘉也接受这一现实,最后索性搬到他们一家附近,照料其日常事物,坐享齐人之福直到终老,不可谓不是一奇。忍不住想让人问:爱情里的妒忌元素藏匿何处?爱情里的独占欲排它欲所去何方?还是这些得天独厚的天才,因其天赋才能,在情场上更强势点?魅力所至,所向披靡。于是本该是双人舞蹈的另一方,既然不能独沐光泽,那就情愿“卑微”得与人分享阳光雨露,轮换上场与之共舞,也胜过远远的隔绝,永远不能接近同台。至于滋味感受,也只能千回百转,藏于眉间心上。

有时难免困惑:人们之间的相互吸引,彼此情感的此消彼长,究竟源起于什么,又被什么滋养?被什么磨蚀?是才气?是能力?是心灵?是性格?是同?是异?是时间?为什么有的会日深月厚,有的会日渐式微?有的如烟花激情一瞬,有的如涓涓溪流细水长流?

感情的复杂莫测,和人性是相辅相成的。

横看成岭侧成峰










时间的玫瑰这本书可以算是对20世纪世界诗歌黄金时代的9颗巨星的小览,有对他们的人生简介,有对其诗魂诗风的追根溯源,也有对各自诗作的管豹一窥,更有对不同中文译本的吹毛求疵。

北岛在诗人的各种中文译本之间做比较,推敲,用自己的准绳检阅不同译者用词是否精准,修辞是否严谨,句子长短是否合适,音调是否抑扬,节奏是否拖沓,语感是否上口,力度是否强大,意想是否清晰,从而推论出翻译就是一个文本细读的过程,是译者和诗人心灵相契的产物。如果缺乏细读的愿望与能力,是很难做到翻译的最高境界:信、达、雅的。他的批评或许苛刻,或许偏颇,未必全然,但既然是本着建立良性批评制度而去的目的,就该百家争鸣,故妄听之。而且他自己也试译不少,各版对照着读,的确有高下之分:他的风格无论是在其译诗中还是随笔中都很鲜明,属于言简意繁和凝练那一类的。

自己最近刚好买了两本翻译小说,比较着看,译者的水平高下立见:“第十三个故事”读来一气呵成,手难释卷。“隐之书”虽号称可比肩百年孤独,读来却诘屈聱牙,望而却步,几天过去,还停留在前两章。虽然此时下定论还嫌过早,毕竟后者只是刚刚开始阅读,不过,仅从文字看,还是能说明点问题。难怪当初买“隐之书”时,网上对译文的评价会呈两个极端,当时还曾犹豫少许是否要等待原版书到货,后来还是没耐心。希望继续沉潜下去,能有不同结论。

言归正传,时间的玫瑰以前其实读过一遍,“感谢”我可怜的记忆,再读仿佛初见。之所以再从书丛中翻出来,是最近连续看了北岛的两本散文集“失败之书”和“青灯”,对照着看,就能发现三本书互有重复,当然也有时间的轨迹,故事的延续。略举数例:

譬如“失败之书”中的“如果天空不死”和“青灯”里的同名文章,就是重复。

而“失败之书”中的“波兰来客”,“芥末”和“青灯”里的“与死亡干杯”,“芥末;是记录了人物命运随着时间更迭的延续发展。

至于“时间的玫瑰”中的诗人“特朗斯特罗默”和“失败之书”里的“蓝房子”则有重叠交叉叙事部分;诗人“艾基”和“青灯“里的“艾基在柏罗依特”亦然。

当然,三本书也各有侧重。放在一起读,内容更丰富,时间跨度更深,背景更广。有点象是在看一部立体的记录片,别有趣味。

深歌(二)

我画地为牢,以“信任”为栅栏。

是困兽,在诱惑和抵制中挣扎,在渴望和禁忌中浮沉,在理智和疯狂的边缘徘徊。声音,此起彼伏,终夜难息;心情,风卷残云,一地狼藉。

料到了结局,猜错了方式。

后悔吗?也许。也许不。

不问缘由。我只是,咬牙,惨笑,顺从得接受,柔顺得不再像自己。

血色黄昏,世界依旧。

2008-09-01

Deep Song

寂寞,无处不在,
直到遇见你。
孤独,深刻绝对,
自从爱上你。
我醒来,
我读书,
我聆听,
我观看,
我写信,
我徘徊,
我记忆,
我无眠。
我的精神,
因为放逐、孤独而冰冷。
我的灵魂,
因为隔绝、分离而残缺。
尘世喧嚣,
我默然无语。
时间的重负,
如何摆脱?

2008-08-31

Time —— 《Mad Men》



What's the most powerful thing in the world?   


Time!   


Nothing can fight against it. Though the human being has always wanted to defeat it for centuries. They have invented the words, the paper, the literature, the picture, the art, the film, the projector, the camera, the video etc. to record, to memorize, to prolong the golden time. Whatever these thing are invented to serve for, somehow the utlimate purpose is about time.   
Time is the fairest judge in the world, which gives the final conclusion on everything, everyone, worthless or not, valuable or not, good or bad, moment or lasting.   

Come back to this series, the most impressive advertisement is for the wheel projector:   

"In greek, nostalgia literally means the pain from an old wound. It's a twinge in your heart, far more powerful than memory alone. It's a time machine, it goes backwards, forwards. It takes us to a place where we ache to go again."   

The older you are, the more nostalgia you feel!

2008-08-31

生我之时我是谁 —— 《第十三个故事》



真相是什么?是呈现的顺序?是观者的角度?是听者的立场?是参与者的不同解读?

一个事实,放在不同的时间维度,由不同的叙述者口中所出,呈现的真相是不一样的。所以,需要足够长的时间去腐烂事实,去沉淀浮尘,最终还原真相。只是,我们有足够的耐心去等待吗?      

一个故事,细节重要吗?时间重要吗?还是叙述的技巧更重要?      

这个故事的主线,并不是前无古人独辟蹊径的,只是讲述手法新颖出彩,乃至折服者众。我一向不喜欢黑暗疯狂暴虐阴森的元素,只是这一次完完全全被温特的语言牵引,沿着隐秘的小径,到达古宅的内核。尽管阅读的感受,还是没能达到浑然忘我之境。      

欣赏玛格丽特的为失败者写传记的兴趣,在故纸堆中研究这些在世默默无闻,死后坠入无人知晓的深渊的人留下的东西,即便内容平庸,乏味无趣,似乎毫无价值,仅仅因为它们曾经被记录被写下,至少,于这没有面貌已然离世的某人,是有意义有价值的。这世上,多的是为成功者歌功颂德,多的是不凡者的成败剖析,唯其对凡人的记录,对无名者的复活,是需要一种“无求”来支撑的。诚如温特所指,玛格丽特缺乏对金钱的健康追求,她的人生因为生时的缺失而不平衡,她的困扰是关于个人诚信,关于手足之情的。她寻求的,是一种逃避,一种解脱。      

而温特,讲故事于她,是一种手段,一种解脱。当属于自己的故事结束,你虽然还活着,已经和过去不一样。当时间成为沉重的负担,人总要借助一点力量继续,以免内心强大的声音驱策自己走向疯狂的边界。当一个人什么都不是时,她只能虚构,填补空白。      

来自片语碎句的触动:      

~~~~~~~~~~~~~~~~~~~~~~~~~~~~~~~~~~      

多数的伤口,假以时日,总是会愈合的,只是留下无法磨灭的伤疤。”有些伤口,却因为绝对而永远鲜血淋漓。      

有没有试过,因为特别珍视一些事,而用漫不经心来掩饰它的重要性,以抵抗旁观者的冷淡无情不以为然。”当你不得不述说,淡然的笔触远比激烈要触动人心。所以人到老年的追忆叙述,才特别平淡而有厚度吧?      

有没有试过,对某人情感的突然变迁?象书中描述“某些时刻,一张脸会突然变得轮廓鲜明,尽管容貌特征一如往昔,但它们就是发生了令人眩晕的转变,出入意料地呈现出了一种新感觉。”其实个人以为,更多时候,变数早已潜伏在那,只是在某个时刻突然积聚爆发而已。   

“他们阅读,他们思考,他们记录,他们碰面,他们讨论。”在这样的分享中,他们理解日深,默契渐长,最终相爱,共同度过了一段漫长而快乐的生活。最艳羡的,就是这样的一种爱情,有着坚实的精神基础,有着共同的追求目标,有着类似的兴趣爱好,再用时间用宽容去积淀深情厚谊。谁说爱情不能长鲜?谁说爱情不能永远?      

你可以有一百零一个理由拒绝我的阅读,但面对我强烈的渴望,这些理由还存在吗?
 
“真相其实一直都在那儿,只是我们才发现而已。”有时,我们发现的,未必是真相,而只是自以为的真相。      

“知道得越多,失去得也越多。”如果会失去更多,你还愿选择知道更多吗?其实,我们往往没得选,身不由己被推向一些事实,未必是真相,却不得不承受失去。      

“我的心,不属于我。它一直属于一个人,一贯如此。”TA的心,若不仅仅属于我,我所能做的,也只是顺从而已。      

“我们都有各自的悲伤,尽管悲伤的具体内容,程度和因素各有不同,但悲伤的色彩,对我们所有的人而言都是一样的。”命运或许有贵贱,悲伤则无等级之分。      

想和你竞赛,看谁先跑到死亡面前。没有你,世界空无一物。请恕我这个“自私”的念头。我们,还是很不一样的。      

~~~~~~~~~~~~~~~~~~~~~~~~~~~~~~~~~      

还算是一个happy ending.      

至于你自己的第十三个故事,讲与不讲,何时何地如何讲,你的故事,你的自由。

2008-08-30

蓬莱旧事空回首

再访西湖,心情惨淡到不能自已。夜深人息,我象个幽灵,独自游荡在泛了黄却固执不愿翻过的岁月书页里,流连忘返在散漫的衣食住行的细枝末节中。

衣:

彼时天气更炎热,背包轻易得就在T-Shirt上印出痕迹。轮换着背,也只是让湿了又干的地方再添几分盐痕。

归家后,收拾停当,直起腰看晾晒着的两条牛仔裤,裤型类似,色系相同,大风起,裤脚相互交缠,让我突然想起湖中绕颈相依的鸳鸯,心中一晒,笑自己的荒唐念头。

食:

烈日的午后,躲在人烟稀少的素食店,庆祝你的骄人成绩。看你满足得大块朵颐,听你神采飞扬的侃天聊地,心里被填得满满的,平日急欲离开的残羹冷肴也突然安静得成为“一景”。

自己迷糊,害得我们在杨公堤无景无色的公路边做暴走一族,错过晚饭时辰,你的胃开始疼。翻出饼干,看着你皱眉吞咽,心有点疼,越急越找不到路。

终于在堤边找到一家不曾打烊的饭馆,侍者奇怪我们胃口之小,或者以为我们是悭吝者,只点了醋鱼和手剥笋两样,我们坦然得在目光巡礼下吃得津津有味,看到你的眉头逐渐舒展开,揪着的心也跟着缓缓松开。

蜷缩在真锅的沙发里,窗外阳光明媚到刺眼,窗内心情灰暗到极点。听你款款说起的将来,自己所能参予的局限,食欲尽失。

住:

宾馆空调温度很低,身体一向虚弱的你冻得瑟缩不已,我从不忍旁观却苦无良策,到呵退心魔鼓足勇气自荐,到一路争执一番拉扯睡意全无,到如愿相拥取暖时的拘谨胆怯,心情过渡象跑马拉松。后来也证明我是对的,我是热得如在火炉,但顾忌着惊醒你不敢稍动,你倒好,另一侧身体贪图凉爽露在被外,弄得人看着沉睡如孩童的你又好气又好笑。

行:

去时的甜蜜相依,耳边的轻吟浅唱,时间的飞驶如电,归时的若即若离,忐忑惶恐,度秒如年,对比鲜明到象黑白两色画,至今栩栩如生,纤毫毕现。

还有,还有更多:

限于时令,昼伏夜出。薄暮如酒,行经曲桥,被水面反射的光线照得突然有点眩晕,快步走上陆地,回头看,你正驻足拍照,夕阳薄暮,水波潋滟,远山青翠,轻舟一叶,更是给照片添上一抹古意,看着你,感慨你自称的“皮毛处处”,也没放过你眼底的一丝得意。

七夕夜,柳堤边,长椅上,轻轻的电话铃音剪碎的静谧醺然,其后自己的尴尬苦涩,于是有意无意用沾满风油精的手指揉搓眼角,刹时而起的热辣刺痛顿时盖过了从深处浮上心头的安静的妒意,闭眼良久,辣意早消,还是不愿睁开。

彼时的心情,就这样在一步复一步的脚下一一浮现。还有你的各种各样的声音,话语,文字,交织在一起,汇成一股巨大的洪流,在胸腔内呐唤着你的名字,咆哮着我疯狂的思念。

只是,景依旧,人事非。

两个月的煎熬,常常会猜想再听到你的声音的我的反应,就象每晚为自己讲睡前故事一样,设计好种种开局,在梦境的边界等待结局。我会崩溃吗?我会泣不成声吗?我会泪如泉涌吗?我会逃吗?我会瑟缩胆怯吗?

不知道是否是因为前晚在湖边思念这首歌唱得太响太久,隔晚真的就听到恍若隔世的声音。眼泪,因为压抑太久,变成化石,永远留在我的眼眶中;语言,因为失练太久,变成沙铄,散失在风声。没有,什么真情流露的场景都没有发生,人群环伺中,我“冷静”得似乎和前一秒无差,不得不。也只有自己知道,灵魂已经抽离躯壳,漂浮在半空中看着自己。坐在湖边大树下,看得见别人的嘴唇在翕动,耳膜也能感觉到一阵一阵空气的振动,只是,捕捉不到字,词,意。瞳孔,也失去了聚焦的功能,人影模糊得象雨雾中的西湖。

再后来,又是一个人数小时不知疲倦的行走。多了一些些问号,多了一点点期盼,多了一点点抚慰。

在我思绪后面,在我睡眠边缘,我知道,我体内的那个时钟又被restart了,嘀嗒作响声听来象极了炸弹上的计时器,唯一的区别,后者是倒计时,而且有个确切的终点。确定性减少了不确定未知带来的焦虑不安;然而不确定性,总是要比确定的结果给人多一点希望期盼,哪怕再渺茫。自从两年前,这个时钟被启动,自己就似乎一直在玩这个“游戏”:铃声响,reset;挂断线路,restart。心脏,似乎也不再安分守己得呆在固定的地方,而是从restart那秒起不断在胸腔攀升到喉咙口,在reset那刻,重重的落回原地,舒展一下。然后从头再来。只是,时间的量度,渐渐的从秒,到分,到小时,到天,到周,再到月……只是不知道,会不会最终延长到年?

回到日常的轨道,看到安静得躺在信箱三日的信,才明白电话为什么会响,才知道彼时的另一种预感更灵验,自己总是不可救药的“乐观“和拒绝变化。

你听,思念在唱歌。怎样才能让它暂停呢?

2008-08-30

As Long As you love



电影也是我们走向音乐的另一扇门。发现好电影,发现好听的歌,都是一种serendipity, 在瞬间点亮黯淡的时光,让一颗心于浮尘喧嚣中沉淀安静下来.      


这部片子最大亮色就是这首歌。      

As Long As You Love (Scarlet Wings)      

Time has a different meaning now   

Since you found your scarlet wings   

Forever seems like yesterday   

But only angels know these things      

I can hear your voice sometimes at night   

And it echoes through the day   

When my soul cries out from missing you   

I remember what you say      


As long as you love   

You will see me in the stars   

As you look up at the stars   

I will be there      


As long as you love   

I will whisper in your ear   

Little whispers you will hear   

As long as you love   

As long as you love      


You are standing here beside me now   

As I watch the children play   

To those of us you left behind   

You are never far away      

Even heaven cannot hold your heart   

For no boundaries love allows   

So little angel spread those scarlet wings   

As you whisper to me now      


As long as you love   

You will feel me in the sun   

In the warming of the sun   

I will be there      


As long as you love   

You will understand the rain   

You must bless the falling rain   


As long as you love      

As long as you love   

You will see me in the stars.........      


可惜网上找了很久,没能找到原声下载。不过倒是对此歌来龙去脉有了一知半解:这歌属于Cindy Bullens的"Somewhere between heaven and earth"专辑,是她为纪念在1996年因病离世的10岁女儿的作品,无怪乎如此忧伤。      


生离和死别,人类永久的伤口......

2008-08-23

何须更问浮生事 —— 《人生不过如此》



我之一辈是从黑白两分教育法过来的,从小被灌输了不少非好即坏非友即敌的简单粗暴之判断逻辑。

鲁迅即被政府奉为斗士,长年占据教科书重要篇幅,连其所用错别字都要被冠以通假掘地三尺深挖背后含义,可想而知他的剑锋所指走狗懦夫异见者在我们心中的脸谱是怎样的了。然而,人是这样复杂的一个动物,又岂能以标签简单分类?林语堂即是一例。唯有潜入历史的故纸堆,多角度视听,才能渐次还原人物本来之立体丰富形象。

这本书买在去年,惜乎彼时心绪激荡,看字非字,胸有窒碍,读书如蜗牛在爬,爬过且毫无印象。及至读到他“一篇没有听众的演讲”时,突然触动隐痛,此书自此搁置案头很久。

今日再拾,倒是一气呵成读完,而且不少论述既拓我眼界,又清晰论证我之所思,提炼成言语,当然亦有不能苟同之处(如人之不愿繁衍后代之罪恶论)。

拓我眼界者:

1 “人如能戒一癖好,则其本非癖好。”信也!

2 “敬老是敬他的寿考。老者的归宿在中国为佳,盖因中国敬老尊老而洋邦则以老为耻。”由此见,少该出洋,老该归根。不过世易时移,今日之中国已面目全非。

3 “中国积弱有三,忍耐,散漫及老滑。含忍源自家庭制度,散漫皆因人权没有保障,而老滑敷衍归功于道家。”无语。

4 “在中国多一见识长进人时,便是世上少一做事人事;多一聪明同胞时,便是国事走入一步黑甜乡时。于是举国皆鼾鼾睡到晓,憨憨直到老。”其实劝人不可过于计算个人利害。广则延至不可独善其身,该知不可为而为,奋勇任事。

5 “读书和婚姻一样,是命运注定的,阴阳注定的。世间确有人心灵类似的,读书,就是寻找古今作家中心灵相似者。”所谓萝卜青菜,各有所好。只有不同,没有高下。

6 “古来文学有圣贤而无我,故死;性灵文学有我而无圣贤,故生。”劝人不可教条,该学为我用,忠实自己,不能随波逐流,人云亦云。

7 “水流下不流上”可用来比较人类对子女之爱的性出天然和对父母之爱的训自教化。呜呼,若要在父母子女中选择,两者不能顾全,对良善文明之人的折磨可见一斑。

清晰证我论点者:

1.“狂热的爱国主义,民族主义往往是来自于自卑心理这类下等错综的心理驱动,使人不能做稳健合理,平心静气的批判。”狂热者多以热度来补充底气之不足,以激烈来表示自己主张之坚决,实则色厉而内荏。时值北京奥运,国人亦该反思所为。

2 “教育的真理想,是发展知识上的鉴赏力判断力,而不是事实见闻的填充。应以论文识学生而不能以分数定优劣。”呜呼,中国教育之路,漫漫矣。

3 “文章好坏不在文字技巧,而是作家的判断好恶上所表现的个人风格和感觉。一个人的笔调是受其文学情人所影响的。文字平淡最醇亦最难。”自己的喜好的确从形势走向内容。不过,还是会忍不住喜欢一些流光溢彩的文字。

4 “大自然本身是一疗养院,如不能治愈别的疾病,至少能治愈人类的狂妄自大的病。”北极的冰川在融化,号称万物之灵的人可曾警醒?

5 “轻视钱财才真懂得悠闲的乐趣。”人生在世,不过一日三餐一宿,物质丰富,怎抵心灵精神之丰富?今日之社会,逐利之甚,史未有之。成败之论,以金钱之数多寡,而非识见之广博,叹甚!

最后,忍不住要多言一下鲁迅与林先生之间的公案。其实,还是更欣赏林语堂的态度:“鲁迅与我相得者二次,疏离者二次,其即其离,非吾与鲁迅有轾轩于其间也。吾始终敬鲁迅;鲁迅顾我,我喜其相知,鲁迅弃我,我亦无悔。大凡以所见相左相同,而为离合之迹,绝无私人意气存焉。”为人实该若此,断交而不出恶言,宠辱不惊,庄敬自持。

2008-08-24

万法本闲人自闹

文字,表达,呈现,再一次让我坠入千言万语却又无从说起的深渊,再一次让我滋生对语言沟通的生理性厌恶,想呕吐,却只是干呕,五脏六腑搅在一起,久久得舒展不开。

晕眩,似乎成了常态,不得不闭上眼睛,从光影中退守黑暗,求得一点平衡,免得崩溃于人前。

又一次体验人之与人的截然不同,再不会如从前般匆忙定论,虽然问号挥之不去,最本能的反应感受纠缠不休。

一二八,六一九,七二二,八二一。2008年的第四次,依然是这样的突如其来,猝不及防,一次比一次让人绝望,一次比一次苦涩难辩。

只是,岁月长,衣衫薄,人难忘。

2008-08-22

十年解语花——《刘心武揭密红楼梦第四部》



整理书柜,突然翻到当日随手涂鸦的纸片,于是记起读此书的情境:彼时恰逢生命转弯之际,抚今追昔,有点痴呆,有点疯魔,时间在近乎绝望的等待中凝滞不前,沉默死寂得让人窒息。这本书就是彼时徒劳挣扎的稻草,没想到不读还罢,一读之下,文字叙述再佐以自己的想象比照,更难自恃。   


通读全书,其实与第三部所差无几,让我心动并且眼红的,仅仅是雪芹和脂砚斋的关系。    犹记年少时初读红楼,反复吟咏的就是“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泪”,才识愁滋味的青春,自以为深解其味,很认同作者有“天地之大,无人知之”的孤独和怆然。未曾料在刘老揭密下,才知真相大相径庭。   


十年成书之艰辛,自有脂砚斋不离不弃,相濡以沐,红袖添香,诗词应和,一作一抄,边评边改。   


一朵解语花,抵御风刀霜剑;颠沛流离的生活困苦,幸得精神情感的丰富消解。一部煌煌巨著,自此流传百世。   


雪芹何幸,有脂砚相伴。

2008-08-20

减法人生——《失败之书》



体裁是散文,笔触是诗,叙述的是故事:关于人,关于岁月,关于漂泊。字里行间,充满诗的语言,诗的意象。   
不少语句简练精辟,读来齿颊留香。也能品咂出诗人对梦想失落的惆怅,感觉到对商业化侵蚀的排斥,对强权的若有似无的愤懑,以漂泊为手段,以放逐自己为武器。
最触动的一句话:“人在的时候,总以为还有见的机会,谁知人生是减法,见一次少一次。” 隐痛被牵引,丝丝入扣。再想想,为什么要等待?为什么不做为?不是不知道世事无常风云诡谲,不是不懂老之将至时日无多,只是因为爱!哪怕这样的无常让人忧伤,哪怕这样的等待促人苍老,哪怕这样的减法没有答案。   
还是怕的,怕只怕,离开太久,会和他一样找不到回去的路了!

他乡的天空下,你还好吗?

2008-08-20

彼岸花

昨夜梦回,旧日七夕:西子湖畔,携手时,姹紫嫣红开遍;凝眸处,万语千言隐去;六朝古都,醉笑陪君三千场,不诉离殇;柔情缱绻一梦间,几许痴狂。

醒来窗外白月光,静默如往常。

潺潺思念,要如何拿捏,才不会窒息?

枕边遗泪,尘烟过,知多少?

天色半明未明际,忽忽想起佛经所记彼岸花:花开彼岸,开一千年,落一千年,花开无叶,叶生无花,花叶相念相惜却永不得相见,只能生生相错,独自彼岸路。又思及传说中的两生花,一蒂双花,两花亲密无间,却始终朝相反的方向开放,永远看不到对方的容貌。但到花期将尽时,同蒂的两个花朵会极力的扭转花枝,在陨落的那一瞬间终于有了唯一的一次相对,一生相爱却背对的两生花终于在凋零前夜相遇。只是自己一直没能考证出,彼岸花和两生花是否根出同源,实为一物。其实,答案根本不重要,喻意一样:颇有点情不为因果,缘注定生死的无奈。

回首前尘,从夏至冬,从冬转夏再变冬,再从冬到夏,寒暑交替四次,巧的是,因为双七,七夕也恰是四个。每一次,每一个,心境和情境都截然不同。人生的无常,不是我辈凡人能够猜度。那一夏,自此成为生命中最绝色的伤口。

有歌云:

彼岸花
永远在彼岸悠然绽放
此岸心
唯有在此岸兀自彷徨

多少烟花事
尽付风雨间
多少尘间梦
尽随水东转

看见的熄灭了
消失的记住了
开到荼靡,花事了……
留下的记忆不过是一地花瓣……
风吹走了,就没有了……

那一夜梦中相会
你是白色无根莲我是红色彼岸花
你苍白如雪我妖红似血
你落落于天山镜池水沄沄
我寞寞在幽冥黄泉路漫漫

那一刻 爱上你 命里劫数无路可逃无所可逃
我会一直等 三千日斗转星移
你终于老去
我依旧沦陷

你来到渡口
前方暗河黑水潺湲
投以我浅浅一笑
孟婆汤 碗已空
你踏上奈何桥心静如水 心沉如石
我合上乱花枝心痛破碎 心死无望

我脉脉花香的缠绵抵不过苦涩寡汤的忘却
我还活着没有灵魂只有肉体
却坚持爱你
那一刻 爱上你
命里劫数无路可逃无所可逃

我会一直等 三千日斗转星移
你终老去我依旧沦陷

仅以此,为两周年记。

2008-08-07

胜似故人 —— 《似是故人来》






似是故人,不是故人,胜似故人;


执子之手,却又分手,相聚苦短。


俗世渺渺,天意茫茫,生死两隔;


恨台上卿卿,羡台下我我,不是你共我。


有缘无份,回忆不断,生命只恨长。


岁月深渊,终我此生,相思说不尽。




2008-08-02

断魂无据,万水千山何处去

终于亲手擦拭掉你额头上渗出的细密汗珠,终于。在梦中。

手掌心依旧残留有你下巴轮廓的记忆,流连不去的目光依然胶着着你脉脉的视线,终于,我没有任何躲闪,没有丝毫胆怯,不再仓皇掩饰,而是,轻柔的,缓慢的,坚定的,用手指将你的汗珠一点点拭干,将我的遗憾一寸寸抹去,将我的柔情怜惜一层层剥开。这些汗珠,是曾经闪烁在炎夏厨房里挥铲弄勺的你的额头上的,彼时,你不顾酷暑为我洗手做羹汤;这些汗珠,是流淌在秦淮集市中四处张望的你的脸侧的,彼时,你牵着我试图找回记忆中的美味佳肴;这些汗珠,晶莹而透彻,似乎一直在你的脸上滚动,映射着我彼时的逡巡踌躇犹豫和胆怯,一直在我记忆中闪烁,烙印着我其后的遗憾和怅惘。

而今日梦中,梦中今日,终于得偿夙愿,在这个我无法控制任何东西的虚拟幻境。梦中,你的表情,我的心情,清晰得仿佛可以超越真实的记忆;梦中,胸腔内的心脏还是那样剧烈地跳动,而曾经懵懂的你,终于将一切了然。

挣扎着不愿醒来,却同样无力控制。寂寂无声的晨光中,那流连浮世的情致依稀仿佛,喉咙口浮泛着逸出胸膛的酸涩泪意,还有,心里一波又一波凉淡的悲。

My life is on hold
I look at the clock and the calendar
And the hours and the days take on a renewed sense of length.
Time stands still. The nights take forever. My sleep is restless.
My life is on “Pause…waiting”
I just really miss you……

2008-07-27

万叶千声皆是君

台风夜,呼啸的风裹胁着骤雨,敲打着窗,象往事在低吟。风过雨歇,一切安静下来,燥热的消散丝毫无助于睡眠,明明是躺在蚊帐里的,却总觉得有蚊虫在叮咬,于是起身去拿风油精,当刺鼻的味道弥漫周遭,当凉意渗透四肢百骸,眼睛也开始刺痛酸涩。

一样的盛夏夜,一样潮湿的风,多了水声,添了蝉叫,少了人语,繁密的柳树下,天地独成。抬头,月朗星稀;俯视,树影横斜;远处,山水相映,灯火明灭;近处,晃晃悠悠的秋千架上,是安然静立的空瓶,绿里透白;彼时,那种味道,是幸福。

后来,就对这样一个绿油油的小瓶子有了奇怪的嗜好。三不五时就会走进药店超市,买它一瓶回来;用起来,也失了节制,常常动辄就涂遍全身,然后静静等待,等彼时的味道,等旧日的凉意。用完了,记起当日的玩笑,也就整齐的将空瓶堆放在窗台上排起队来。看着它们,会觉得还有一种与那个夏季藕断丝连的牵系,梦里也有了些许指引可以找到来时的路……

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
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何处问?

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君。
故敧单枕梦中寻,梦又不成灯又烬。

2008-07-21

再回首,云遮断归途——《Tipping the Velvet》






是先看BBC迷你剧集后才看小说的,剧集已经够精彩的了,看了原著,才知道书比剧集更精彩绝伦, Sarah Walters的一支笔果然不是盖的,难怪引来fans无数。BBC编剧并未完全忠实于原著,在一些细节上的处理,在对Florence的角色性格塑造上,在最后结局上的出入,相对减弱了Sarah Walters犀利笔锋所至的影响力冲击力。客观的讲,BBC的改编还是非常出色的,即使有瑕疵,也是瑕不掩瑜。当然,影视有影视不可抹煞的媒体优点,从平面到立体,从想象到落实,直观,活色生香,虽然牺牲掉了一部分文字衍生出的想象空间,换来的却是视觉听觉的饕餮享受。而且在某些改编上,这样的tradeoff还是很值得的。

这是一个关于海边小镇的牡蛎女孩自我发现自我确认的成长和情感故事,背景设在了十九世纪末后维多利亚时代,彼时,大不列颠的鼎盛已经到了日落西山之际,甚嚣尘上虚伪保守的社会风气催生出极为发达的地下色情业,于是,一边厢是禁欲压抑道貌岸然,一边厢则是放浪形骸纵欲无度,充满末世腐败堕落气息,邪恶却真实,这在故事的第二部分集中得以体现,也因此,搬到银幕上的视觉刺激看得人是瞠目结舌,不得不为BBC的大胆直率咋舌不已。

故事分成三部曲,象征着Nancy的三段式生活经历,暗示她在天堂,地狱和人间各自走了一遭,也隐喻着她的情感变迁,从初恋宛如天堂般的甜蜜幸福,到情感经历背叛后如坠地狱般的自我弃绝,再到绝处逢生后重返人间脚踏实地切实感受琐细的平凡生活中流淌的温情。Sarah的笔触非常精到细腻,很多心理描写心情感受,只要曾经狂热暗恋过的人都会觉得如诉心声,曾临其境。而这,恰恰也是剧集的软肋所在:每一丝细微的情绪流转,每一瞬难言的心理脉动,是演员难以通过眼神表情动作言语演绎完整悉数传递给观众的,尽管窃以为Rachael Stirling和Keeley Hawes的演技已经臻入化境,但总有摄影镜头所无法抵达之处的,譬如以下数例:

当Nancy初初遇见Kitty,如遭雷击,继而夜夜穿梭不倦往返,痴迷于她的歌,她的笑,她的舞步,她的一切的时候,她自言:“The world, to me, seemed utterly transformed since she had stepped into it. It had been ordinary before she came, now it was full of queer electric spaces, that you left ringing with music or glowing with light.”

当她抛家弃亲,追随Kitty同赴伦敦,抵达当晚,一番劳顿后,Kitty不经意的为Nancy将一缕乱发夹于耳边,她会本能得绷紧身体:“Her touch made me stiffen again: I was still not used to the easy caresses, the hand-holdings and cheek-strokings, of our friendship, and every one of them made me flinch slightly, and colour faintly, with desire and confusion.”

当Kitty因为终于能站在伦敦的舞台上,因为成名在即梦想成真而心情激荡,难以自禁得问Nancy:“Do you know how that must feel, Nan, to be given your heart's desire, like that?”Nancy虽然沉默,可是她的心在回应:“I did. It was a wonderful feeling - but a fearful one, too, for you felt all the time that you didn't deserve your own good fortune; that you had received it quite by error, in someone else's place - and that it might be taken from you while your gaze was turned elsewhere. And there was nothing you would not do, I thought, nothing you would not sacrifice, to keep your heart's desire once you had been given it. I knew that Kitty and I felt just the same - only, of course, about different things. ”读至此,你似乎能听见哀伤低沉的大提琴在无人的山谷中在你的耳边幽幽得诉说着那丝丝无奈和不绝如缕的苦涩。

更有那同床共枕时,Kitty枕着Nancy的臂膀搂着她的腰亲昵得说着姐妹之谊,Nancy只能一边心如鹿撞心跳异常,一边暗自咀嚼甜中之涩涩中泛苦,为长远计不得不坐拥暖玉温香而不乱:“I must learn to swallow my queer and inconvenient lusts, and call her “sister”. For to be Kitty’s friend was better than to be Kitty’s nothing, Kitty’s no one. And if my head and my heart -and the hot, squirming centre of me - cried out at the shame of it, then I must stifle them. I must learn to love Kitty as Kitty loved me; or never be able to love her at all. And that, I knew, would be terrible.”

是啊,不敢不能确定是否能美梦得偿,不想冒失去的风险,情愿就这样守住朋友的身份,以姐妹待之;只要,只要能让我守在你身边,看着你,听着你,感觉你,总好过什么都不是,什么都不能。不敢奢望你爱我如我爱你,至少还可以爱你如你所期望的,好过从此而后连爱你的权利都没有。我不能也不愿控制我的心,至少可以竭尽全力控制我的行为。张爱玲不也曾说过,爱使人自觉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去,但心里是欢喜的,能从尘埃里开出花来。爱人之心,中外无异。

当然,Sarah的高明之处是她并没有收笔在此,她继续写道:Nancy做为dresser帮kitty更衣穿戴时,抚摸着爱人穿过的衣裳,自语:“Every time I saw you, I had the same sensation: a pang of disappointment and regret that turned instantly to pleasure and to aching love; a desire to touch, to embrace and caress, so strong I had to turn aside of fold my arms for fear that they would fly about you and press you close.”只要你曾经因为这样的渴望煎熬过辗转反侧过,你就会明白这样的渴望有多让人痛入骨髓,有多让人战栗,有多让人害怕无法隐匿。

象这样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书中比比皆是。Sarah的妙笔,算是把恋慕一个人的百转千迴的心曲写得余音寥寥绕梁不绝,这里就不再一一枚举了。

至于剧集,胜在画面胜在音乐胜在演员间暗涛汹涌的情绪,于无声中听惊雷。印象深刻的几幕:

首先是那一幕日后成为Nancy魂牵梦萦的场景,也是她一辈子锥心刺骨的回忆场面:她坐在包厢,Kitty站在舞台,她温柔得递过玫瑰花来,四目交接,世界停顿。自此后,她的心,被她锁上,钥匙,只有她有。

还有就是演出成功后的庆功宴,她落寞得坐在一边看kitty和经理人款款起舞,继而她被乐手相邀,嬉笑玩闹之际,kitty渐渐沉郁的神情,颤抖压抑的声音,其后的愤而离席,马车里愤怒的叱责,激动的表白,嫉妒终于将面纱扯落,将一切推向高潮:逡巡迟疑的接近,蜻蜓点水试探着的两唇相接,继而缠绵悱恻难以停息的亲吻,以及其后裸裎相拥颤抖胆怯的询问“May I really touch you?”和她热烈的回应”I think I shall die if you don’t.”,等待了多久,终于肌肤相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Wow, 不由你不屏住呼吸,生怕一不小心惊动了这一双爱侣浓情。

至于泰晤士河边,结冰的河面上,孤独旋转的溜冰老人,满天繁星下,Nancy和Florence相拥而吻,画面很美,却因为BBC的改编移用,让我感觉so so而已。

不得不提的还有最后,暌违七年之久的她们,再相逢,Kitty贴近Nancy,近乎耳语般轻诉自己的悔恨,渴望和不曾停止的爱恋,当时的一颗心啊,也跟着揪成一团。真希望她们能磨尽相思,重投旧爱怀抱,而不是情之一物,一错即为永失。可惜,笔不在我手中,摄像镜头也不为我掌控。当然,书中第三部的情节流转,Florence的性格刻画,远比剧集来得深刻丰富,所以Nancy最后的选择,其实无可厚非,只可惜了我的一番妄想。

The future none can see
The road you leave behind
Ahead lies mystery
All is fair in love

这个夜晚,是否也会和Nancy一样,听到手表不断发出的声音“Kitty, Kitty, Kitty…..”?

2008-07-17

青春手卷——《Sonja》



Nothing want to be said here, just scribble down the narrative what catched me in the first place. They are kind of monologue, kind of vocieover, kind of echo from heart, from yesterday, from youth......   


"There sits my love from yesterday, and I thought it was love for eternity; There sits my memory but not my future; There sits the most lovable person in the whole world to me whom I never knew any better than the day we first met; the person, who could light a fire in me and put it out, who knew, but didn’t want to believe. I said to you either… or you cried…because of me or because of you, not because I love you so much…and that’s what I should cry for."

2008-07-17

伤城

收音机里在放蔡淳佳的“有一天我会”,同事说好听,转过头来问我是谁,告之答案后,一颗心就开始隐隐作痛,勉强穿戴的盔甲就这样不堪一击碎落一地,赤裸裸的悲伤无处可躲;一不小心,就在某些记忆碎片里不能自拔,只能狠狠的闭上眼,让潮水倒流,让异样隐藏。

她安静平和的歌声,似乎幻化成当日的戏谑,在屏幕两侧电线两头分享你放的她唱的所谓励志歌曲,那时还天真得相信凤凰涅磐,浴火重生,有一天你会在阳光下看见我的笑发现我的改变;相信有些事不说彼此都懂;相信再没有什么可以分开彼此;用力锁紧的眼睑下,似乎又看见冬日午后游人稀少的风景胜地,风中站立等候的那个自己,听她的歌听到痴呆;皮肤上热辣辣的阳光也变得温和起来,象回到那个暖暖的冬日,草坪上的自己,不顾一切看着怀中假寐的你看到痴迷……

整整30个日和夜,就这样过去了。你呢,有没有好一点了?

心痛到无法呼吸时,会懊恨自己终于还是忍不住多言了;平静的间隙中,又觉得一切不可避免。

千里搭长棚,尽力了再尽力,也不过是让宴席散得晚了那么一点点而已。

滚滚红尘,可不可能,有没有,不散的宴席?不终的乐曲?不松的手?

青春曾经结伴,生命中曾经有你,几番聚散来去,真正是大梦一场。梦醒后,人在天涯。

是,我删不掉,我忘不了,这一场梦里花落。不想,不愿,也不能。

这世上有没有孟婆汤呢?如果有,如果我喝了,你真的就会回来吗?

知道吗,我愿意做任何事,只要能换你回头;忘不了删不掉的往事,我可以深埋,从此不再提起。可是,如果一切对你言只会是更加devastate你,只是推你入更深的深渊,我愿意放弃。

这座城市,你曾经路过;痕迹,随处可见,俯拾皆是;这座城市,全是人;在我眼中,却是空的;守着这空城,不知该如何继续。

惊变一月,是以记之。

2008-07-09

花开无声——《Desert Hearts》



这是一部获得赞誉无数的片子,据说也是第一部以描述同性爱恋为主题的片子,简单,直接,真挚,明朗,不矫揉,不造作的直描两情相悦,却丝毫未减浪漫色彩,有别于之前的影片,因各种顾忌而致的或犹抱琵琶半遮面,或隐讳难懂,或打着擦边球以求发行和生存空间。

这也是一部独立制作的小成本影片,根据Jane Rule 1964年出版的小说”Desert of the heart”改编,是导演Donna Deitch的处女作,花了她四年之久最后不得不卖掉住宅才筹集到1.5million美金涵盖其所有费用;而且,还是拍摄在同性并未成为时尚潮流的23年前的1985年,彼时,要找到好的演员肯大胆出演逆主流而行的另类实属不易,而且还得在影片中裸裎相向,在亲昵大胆的sex镜头中成功让人感觉激情四射的火花,更是难上加难。幸运的是,导演找到了正确的演员做了出色到位的演绎。

这更是一部屡获提名屡次捧杯的影片,被多家媒体公众广泛视为最初最好也是最重要的蕾丝边影片,因此在同性影片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之意义,尤其是热辣自然的sex场景,更被捧为经典。据说在后来拍摄剧集The L word时,剧组人员还特地观摩了此片做为借鉴参考。

回到影片本身,情节其实相当简单:背景设置于观念相当保守的1959年,来自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的英国文学教授Vivian为了结束一段持续15年的婚姻,来到美国西部有名的离婚城市Reno,住在一个专门接待在离婚冗长烦琐过程中煎熬的女性的农场,准备以6周时间换取自由和解脱。这是一个为沙漠环绕的农场,也象征她当时的心境,乏味,沮丧,压抑,烦躁,直到她遇到农场主的继女Cay,一个无拘无束勇敢无畏的工作在赌场的女子,一种奇异的联系在她们之间滋生,她的冷淡傲慢在她的微笑中春风化雨消弭于无形,她对她,象是荒漠中流淌的甘泉。女性之间的爱恋似乎总是如此,始于友谊,又象春雨,润物细无声中,相互吸引,依赖,迷恋;诱惑和困惑也在同比增长,直到她们在暴雨中辗转相吻,激情终于在长久酝酿后释放。

一直身处主流社会的遵循社会规则的Vivian并不能坦然面对内心疯涌的冲动渴望和生活从有序可控到无序时刻,借助Cay的继母的驱逐,她把自己关在旅馆的房间里,审视另一个自己,也审视这一出其不意的发展。她不是没有抗拒没有逃避的,只是还有点自欺的以为可以控制情感的洪流;背靠墙,对Cay也是对自己强调各种弊端,却最终在转身面对Cay专注热烈的凝视和切切的等待之际,抵制不了内心真实的呼唤,双手改推拒为迎合,两具相同曲线的躯体缠绵在一起,从笨拙惊慌的试探到喜悦癫狂的享受,镜头很性感也很美,丝毫没有色情的感觉,相反,散发让人惊讶的震撼力量。

只是积习的力量仍在,Vivian还是瑟缩在众目睽睽下,停车场的一番争执赌气,下车,走路,再上车,让人莞尔:女人毕竟还是女人,再成熟世故,再自律,年纪再大,在爱人面前,还是会有任性得象个小孩的时候。当然,情感总是双向的,有被宠溺的时候,就有宠溺的时刻;有被依赖的时刻,就自然有依赖的时候;有需要的时候,就会有被需要的时刻;有胆怯的时刻,就该有勇敢的时候。舞步不一定时刻一致和谐,却一定是场双人舞。

居然,那样的时代,会有一个令人信服的happy ending,阳光积极,充满希望,但是影片高明处在于并不曾暗示任何”live happily ever after”的童话结局。前面有多少风雨等着她们,谁也不知道,不过,她们的生活从此被爱被彼此改变,从水乳交融那一刻起,再没有什么会和从前一样了,这却是确凿无疑的。人生,从来就是单行道,只能不断向前,向前;不过,有希望,总是美好的,不是吗?

花开于无声时,情深在无言处……

2008-07-08

刘郎已恨蓬山远

走在阳光下,黄昏的光线已经没有那么刺眼,眼睛依然睁不开。停在十字路口,等交通灯变绿,车如流水,川流不息,纵身一跃的想望起起伏伏,是要花很大力气才能维持这样静止的姿态。温度很高,裸露在外的皮肤有灼人的热;心里却是彻骨的冷,冷得要环抱住双臂才能遏制颤抖。晕眩一波波袭来,勉强撑到家,冲洗完,再无力继续,瘫软在床上,什么话都不想说,连音乐都嫌嘈杂。

以为会倦极而睡的,还是睁眼到午夜。

醒在同样的时刻,却再无丝毫期盼。而今连手机都懒得拿出来。

梦见你,背景已模糊,只记得蜷缩在你怀里放声大哭,唯余的最后一丝理智就是紧紧得抓住你,怕极了一松手,就如风筝断了线,再不能见。你无言,只是抱紧我,一遍遍轻抚我的背,泪水交织一起,所经之处,尽是灼痛。痛醒,抚摸轻触的感觉还依稀停留在皮肤上。

习惯性看表,计算时间,算毕,才醒觉再无意义。心脏紧缩,连带着身体也不得不蜷缩起来缓解胸间突然收紧的力道。没来由的,两年前江边某夜的记忆突然如潮水般涌来。是时,夜静无声,星月交辉,人相依,夏虫鸣。凉风习习,刚好给了我借口怯怯得从背后轻轻环抱你。埋首你的发间,呼吸着清新发香,感受你起伏的气息,分享着你的音乐,醺醺然如痴如醉,只想时光停驻。良久,你出其不意反身紧紧回抱住我,力道大得似乎要揉我进你的骨头。万籁寂寂,却强烈感觉到有什么话语要冲出你的胸腔,感觉到有一种情绪在累积在酝酿在翻腾,我无比柔顺得依偎着贴紧你,自己的心跳却骤然加快,砰砰砰,咚咚咚,很久,很久,有力得要随时跃出喉腔。终于还是什么也没说,无言相拥很久,我却满足得以为到了天堂,听见了天籁,一颗心就这么化成绕指柔。回到家,你发短信来说自己不够勇敢,贪婪反复看了良久,自以为灵犀仍在,已经明白已经听见你当时没有勇敢说出的,心头甜滋滋的,抱着手机在胸口,沉沉睡去。

后来再也没有问过,你没有说的是不是就是我所以为的。

曾经,我以为我懂的,我却错了;后来,我明白我错了,serendipity却在命运的转角处等着我;再后来,蓬山更隔千万重,一寸相思一寸灰。

2008-07-02

谁也挽不回这一场离散

呜呼!风起于青萍之末。是偶然,也是必然,偶然不过是必然的一种呈现,变化了面目,变不了实质。

风急雨骤,天地黯然。记忆在心头缓缓流淌,竟是甜蜜,无比酸楚和疼痛是要在其后才慢慢泛上来的。想起彼此的交错,更难免有一种绝望的灰心。

想你的眉目,想到迷糊;不是不明白,太想看清楚,反而让你的面目变得模糊。

听你的话语,听到绝望;不得不明白,有些事情始终是无能为力。

也许真的是越在意就越无法正确表达内心真相。

流光易碎,恩宠难回。

可以不闻不问不见,却做不到不思不想不念。我心深处,不可思议的空洞和恐惧遍布到满目疮痍。

舍得?不舍得?舍得?

纵是不舍,终将舍去,也只能由你罢!

2008-06-30

雨夜

暴雨如注,心如死灰。车上忽忽听见这首歌,泪流满面。

雨潇潇的夜心情好冷清
听着雨在滴追忆往昔回味幸福的痛
理智和冲动有谁能够读得懂
纠缠着我无助的软弱空虚的灵魂
大雨和泥淹没了我
感觉快要窒息
燃烧的心波动的情颤抖着我的心
那些风花雪月给了你我那么多的感动
敢问世间爱恨情仇有几种
就让伤痛随雨逝去消失在空气背后天晴
我仍会留着眼泪微笑着看那潮落与潮起

总会在雨夜有一些孤寂
就连潮湿的空气都享受着忧郁
翻来又覆去眼中全部都是你

轻轻的车旁内心尘封依旧太多回忆
我把自己都给了你是不悔的坚定
你点燃爱的火温暖我到现在还发热
那些刻骨铭心美丽的回忆我都会珍惜
亲爱的你此时此刻在哪里
干脆洗掉痛和快乐就当作是重新来过
此刻你是否也正在想我正回心转意

雨就一直下吧别停
滋润我渐渐干涸的心
那个雨夜我放飞心中所有的冲动
任凭思绪蔓延泛滥在梦中
oh 忘了吧

从此不再醒来未来又会是怎样
我的期待与渴望明天是否会更精彩

2008-06-27

非常道——《Portrait of a Marriage》



婚姻,百家就有百像。这一副BBC于1990年拍摄的属于二战英国一对上流社会夫妇的婚姻画像,惊世骇俗,令人难以置信却又真实无比。该剧集改编自一部1973年写成的纪传体,作者是书中主角Vita Sackville-West 的儿子,他以其母的日记和信件为参考记述还原了其父母50年的婚姻生活,曲折离奇的感情世界和他们所分享的独特的爱和理解。这足以说明影片虽然源自于生活,提炼自生活,生活本身却远比影片要丰富多彩,出人意表。      


二战的英国,女诗人Vita和外交官Harold拥有一个舒适的婚姻,美满的四口之家和风光秀丽未被战火侵扰的田园别墅。一日Harold远行归来却举止异常,小别不胜新婚,反而让娇妻独守空房。避无可避或者也是不想回避时,他痛哭着忏悔了一场外遇。他adore她,worship她,可是还是难免有怦然心动于他人的时刻,尤令她震惊的,是与同性。她悒郁难解,直到童年玩伴Violet来访,一段从此延续了一辈子的孽缘自此浮出水面,而种子,早在少年戏耍时即已被种下;她爱她,她懵懂无知,直到烛光下的这一夜,一个多情,一个脆弱,眉目传情之际,暗流汹涌;两唇相触之时,天晕地旋。有了第一次,就会有第二次,第三次。七情六欲,乃人之常情;是凡人,常常难以抵抗诱惑,何况还有情,款款深情,自是无坚而不催;何况有他背叛在先,更是为她大开便捷之门。于是,炉火边,暗室里,小湖上,树荫下,人影双双,难分难舍,处处皆是伊甸园。只是有点不懂,三人行,Vita何以能如此坦然,全无罪疚之念?      


战争结束,捷报传来,他归家,她却离家;她和她,周游世界,从此夜夜笙歌,蜜意浓情;周遭人皆是风景,俱是陪衬。Violet的眼中,只有一个她;Vita,则是故国家园,夫君幼子,俱抛脑后,偶尔惦起,也在她的柔情似水中模糊。圣诞归家之约,自此化为乌有;一张亲密照片,他不得不面对真相。      


未必倦游,却不得不归家,梦幻之旅,总有一个结束的时候。回家,面对的是孩子怯怯的疏离的表情;面对的是母亲喋喋不休的告诫;面对的,也是曾经把臂同游的爱人一声声急切的呼唤:“I’m dying, come back to me, save my life.”然而,独立悬崖,远眺海景,她也会对他倾吐心声:“you are my only anchor……”。可是,同样难阻她对她的沉溺和痴迷。一张Violet和她不懈的追求者Denys的结婚告示,引来Vita失控的愤怒和嫉妒,Harold喜悦的”thank god”。      “My life in your hand, do not fail me.”, “Come to pairs with me”, 两个声音交织纠缠,都是所爱。他和她之间,Vita终于无视Violet的哭泣,决然离开,选择和他共赴巴黎。虽然她几乎虚弱得不能行走,虽然她犹豫叫嚷着要回去,在他坚定的扶持下,她和她终于天各一方。教堂里,圣坛上,新娘泪流满面,自然不是幸福的泪水;另一头,Vita紧紧拽着戒指,满面泪水。可是,还是分开了。她又终于妒火难忍,风驰电掣,一场奔袭,愤怒的谴责她掠夺她,再次离开她。从此后,旧游地,昔日欢颜,痕迹处处,窈窕身影,又怎能,说忘就忘?纵有夫贤子孝,锦衣玉食,又怎抵,相思之蚀骨穿肠?      


再相见,一场缠绵,她终于决定和Violet一起生活。于Violet而言,婚姻不过是个面具,她待他如草芥,总是会毫不犹豫的奔向Vita。而他,居然也会爱她到愿意维持一个无性的婚姻。和Violet相比,Vita和Harold的婚姻显然要相敬如宾得多,而且更绝的是,Vita拒绝说谎,既不愿为她和Violet的关系说谎,也不愿给Harold任何虚假的希望,以为这一段婚外情不如他们的婚姻重要。真实的,有点残酷。至于Harold,也算百年难遇的奇男子,他居然愿意给予妻子绝对的自由,袖手旁观这一段婚外情愈演愈烈。和朋友的一席谈话,他也承认嫉妒是不可避免的,不过他能理解他妻子由激情所引致的痛苦,至于他,因为能将情欲分开,所以没那么痛苦。而最终,Vita因为强烈的占有欲产生的嫉妒和Violet分开,她倦鸟知返,还是回到了他身边,携手到老,相濡与沫50年。只是时隔多年的一个电话,依然能让她泪如泉涌,回忆纷至沓来。谁是真爱,最爱是谁,恐怕她自己也难以辨别吧?!又或者,两者根本无从比较起。      


哦,怎样的一副婚姻画像,不由人不感慨人类感情的复杂无解,不由人不困惑人性的莫测高深。这一对夫妇的自由意识,婚姻之道,是远远的走在他们的时代之前。看着他们,让人不得不疑惑一直以来衡量婚姻成功与否真爱与否的标准,是否太单一太狭隘了呢?爱既可以是排他的专一的霸道的,也还可以是温柔宽厚的理解包容的忍让谦卑的吧?爱和婚姻,它们的具体表像之多样也许远远超越我们所能想像的。若为局外人,请只是旁观,不要轻易去judge。若是当事人,则冷暖自知,自有其考量取舍。      


问问自己吧,当你绝望时,当你沮丧痛苦时,谁,会是你第一时间想到的人?是谁的肩膀,让你渴望去依靠休憩?又是谁的怀抱,是你愿意肆无忌惮的泪湿衣襟的?如果这个人,恰恰又是你最渴望最愿意与之诉说分享一切的那一个,这个人,就是你的最爱了。

2008-06-26

一个人的地老天荒 —— 《Aimee & Jaguar》



坦白说,其实没怎么看懂影片中的情节流动,尤其不懂的是:此情从何而起,又为什么会一往而深?      


只知道,一场爱恋,她放弃了自由的机会,留在战争中的柏林,最终以生命为代价;她不惜代价,抛夫弃子,经历了一个人半个世纪的地老天荒。最终打动我的,仅仅是白发苍苍的她目视远处淡淡吐出的一句话:“50年,50年了,只抱着一丝怀念,只想着一张脸,只念着一个名字。”直直剑指人心,令人颤抖:爱的代价,可以是一个人半个世纪的孤独;地老天荒的,是追忆,是缅怀,也是爱,无论你是知或不知,无论你是在或不在。      


也是为这一句话,想要一探究竟。查了才知,影片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主角Lilly Wust曾于1981年为战时救助过犹太人获颁联邦荣誉奖章,而其中之一,就是她用半个世纪忆念的爱人。她尝试过叙述她用一辈子守护的秘密爱情,向记者;但是她不能完全释然敞开。直到她的儿子对她说“Mom, if you’re going to do it, then do it right! Tell the entire story or don’t tell it at all.”,才有了后来的”Aimee & Jaguar: A LOVE STORY, BERLIN, 1943 about Lilly’s life”,也才有了其后的影片。      


小说是德国女作家Erica Fischer所写,没看过;影片是德国男导演Max Farberbock所导,算不上是成功之作,至少在我看来如是。也可能是因为我鉴赏力不够吧,无从欣赏该片能获柏林电影节银熊奖的精湛之处。也不知道,有没有中译版的书可看,但我是持有一点妄想的,由女性来描写女性之间的一场爱恋,应该要比男性雾里观花的诠释来得更精准细腻吧?!至少应该不会让我对她们之间情感的滋生变醇变厚有突兀到一头雾水的感觉吧?!      


不过该导演在接受采访中谈及剧中女性角色张力要远胜于男性时,还是答得很精彩的:“There are usually more things happening in women than in men. For women, life is more contradictory; there is more ambivalence, so as dramatic material I think they're richer.”。别怪我,谁让我有点大女子主义呢?!      


至于结局,生活远比电影丰富……      


我爱,你可知:我的整个生命充满错误,百无一是,但现在我知道了,正因为一切都是错误,我才遇到了你。我等待着,而你来了,我感谢这一切……      


I just want you to know how much I love you, you give me the meaning to my life I have no right to expect.

2008-06-23

海水尚有涯,相思渺无岸

“我应该学着不要再那么敏感,不要再那样斤斤计较了。”一遍又一遍的告诉自己,白天,黑夜,在任何怔忡的时候,只为了抵抗自端午后内心的一片狼藉。你的反应出乎我的预期,当是时,只是一片空白,其后悲伤才开始慢慢回潮,那是一种身心漫开般的钝痛,悄悄蔓延在沉默的时空。想听到你的声音,又怕听到你的话,在每一个自以为可能的时间,身体不自觉得绷得紧紧的,脑子徒劳的疯狂的转动,设想着彼此各种可能的对话,希望能不动声色不让你察觉我的伤痛,更希望能克制内心疯涌的一吐为快的冲动,避免任何可能对你的伤害,避免轻易的放弃,让事情走向不可控的局面。

从头回溯,对你的情感虽然几经变迁,长久以来,我却总带着一丝不自觉的非此即彼的卑微感,以这样的情绪做底,又有自己的敏感骄傲为虎作伥,感情走势必然往下层发展。后来才慢慢地发现,这一切不过是自己的庸人自扰,若以真心对待,谁又会是谁的胜利者呢?即使赢了全局,又有什么快乐可言?而今,明白了当初,放弃了骄傲,也学会谦卑,情势却又迥异。这新生的卑微,因他而起的卑微,惘故我竭尽全力的反抗,还是顽强的滋生在内心深处,象一头潜伏在暗处的野兽,虎视耽耽,随时准备跃出,吞噬一切的可能。

回头望,这一番遥遥岁月,究竟是谁亏欠着谁更多一些?还是一如你所说,过去的一切,无论是美丽光耀的还是令人羞耻的,都是一种负担,或者丢弃,或者学会共生共存。可是自己内心里,对未来的揣测不甘和对过往的沉溺贪恋,像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拉锯战,没有终局,让人疲惫不堪。庆幸的是,很多方面,你比我简单,你比我幸运,你比我胸怀宽广。据说,简洁线条的人往往具有一种朴素,当一切都过去后,拿得起,放得下,感情的幸存者,多为此类。所以希望,你能幸存下来;至于我,自作自受。

月色如水,暴雨如注,驱不散我心头的相思渺渺寂寞如海……

2008-06-16

Let it come to us——《Meet Joe Black》



What we do now?      


当我们不知所措时,当我们彷徨无所依时,当我们戚戚然凄凄然时,deep down, this is the question we always ask. 不是没有答案,而是未来没有给我们想要的答案。怆然而泪下时,泪眼相对时,也许只能说"Let it come to us". 是,不顺其自然,又能如何?还能如何?      


有人说:“Nothing Last, even love!"; 又有人说:”爱是永恒“;有人说:”活在世上是孤独的,如果够幸运,能带着美好回忆离去。”还有人说:“No regrets!"      


Whatever, that's life. Everybody has his own life, own definition and own dream. Just a wish: when you meet Joe Black, as lucky as Parrish.      


其实不相信一见钟情,可是每每看见类似的场景,总难免心向往之:心动之初,情起之始,似乎总是这样,欢笑过后,电流暗涌却又踌躇不前;直待两个人分道扬镳,相背而走,他回头的时候,她没有;她回头的时候,他没有;每个人都是一步三回头的难分难舍,可是timing总是不对,他们总不能在不迟不早的那一瞬四目相视,将彼此的情意了然,从此错过在茫茫人海,时间的无涯中。更有甚者,他定睛驻足怅然回望的那一刻,疾驰的车划过一道天人相隔的线,而她永远无从得知事实真相。      


不知该感谢死神还是该怨恨,他带走了让她心动的他,他又还回了一场爱恋和一个同样躯体的人。女人的直觉告诉她:再相逢的他不是初初相见的那个他,携手在漫天烟花中的他也不是那个彼此爱恋的他。      


What we do now?      


Let it come to us!      


时间总是不败的智者。      


Just be patient!

2008-06-09

谩言红袖啼痕重,更有情痴抱恨长

又见端午!不胜唏嘘。

从什么时候开始,选择这一天而不是一直青睐的纪年方式?也许深心处,再无法坦然,自觉应该将西元纪年让给最有权利拥有的人为你庆祝,自己甘愿折衷。那一天,从此只能远远的惦记,默默的举杯。这一天,才允许自己放肆。

有时候想象着天涯彼端的烛光红酒,脉脉无语的对视,轻言细语呵护备至的深情,心里就委屈得要命,嫉妒得要命,只能拼命死忍。这时,最不愿讲话,也不想听到任何声音,尤其你的,只怕一句话就会惹出泪来。一向不哭的我,这段时间来,也快要还尽你为我流过的泪了吧。
有时候,又会难为情,为自己一贯以之的小心眼;有时候,又会理直气壮得为自己辩解;有时候,忍不住会比较;似乎中间所有的时光和成长都消失,面对你,又回到纤细的最初,只是不再似当初懵懂。

听见不想听见的,常常爱恨难分,心如刀绞,唯有默然。关过几次机,些许怨恨被时间深埋,只是不曾消失,时不时窜出来提醒着我不是唯一,要我爱得谦卑忍让宽容。
为什么,要遇见?为什么,要改变?以前的以前,似乎还有选择,而今,没得选。只能爱下去,爱到淡,任由你与其浪迹天涯。正如你所说,情感一旦产生,有其自己的意志和生命力,不是人力可为。

亲爱的,特别的日子,祝安好!

2008-06-07

The Call



电影院看的,音效和画面稍稍弥补了电影本身之不足,不过片尾的歌“The call",还是抓住了我的注意力,一如既往,歌词比旋律更容易触动我心。      

It started out as a feeling   
Which then grew into a hope   
Which then turned into a quiet thought   
Which then turned into a quiet word      
And then that word grew louder and louder   '
Til it was a battle cry      

I'll come back   
When you call me   
No need to say goodbye      

Just because everything's changing   
Doesn't mean it's never   
Been this way before      

All you can do is try to know   
Who your friends are   
As you head off to the war      
Pick a star on the dark horizon   
And follow the light      
You'll come back   
When it's over   

No need to say good bye      

Now we're back to the beginning   
It's just a feeling and now one knows yet   
But just because they can't feel it too   
Doesn't mean that you have to forget      

Let your memories grow stronger ans stronger   
'Til they're before your eyes      
You'll come back   
When it's over   
No need to say good bye      

猜猜是哪句直扣心弦?

“Just because everything's changing, Doesn't mean it's never been this way before".  

Dear, have you heard it across the ocean? Have you felt the tears deeply in my heart?      Two years, just like forever, like a instant..... Can we go back the way we were?

2008-06-07

To be a human being——《Bicentennial Men》



古有秦始皇为了追求长生不老,费劲艰辛,历时n年,甚至不惜耗费巨大人力财力,派出徐福率童男童女数千人至东海求神,未果,惧惮不已,逡巡不归而创一海外移民之国;今却有Andrew反其道行之,历200年之久,弃永生而不顾只为一个目的:to be a human being,一种追求:freedom and humanity。鲜明的对比,截然相反的追求恰恰凸现生而为人的真正意义所在:活着,是为了爱和被爱;长生的痛苦远远超越快乐;与其枉费心机追求一些无意义的,不如抓紧时机珍惜真正有价值的;生老病死的历程,其实深蕴造物者的仁慈。      


其实毋庸多言,这一部温情脉脉的片子,以独特的视角,感性的镜头,借助Andrew的其言其行,于潜移默化中向观众宣讲了编者领悟到的智慧之声.      


在Andrew站在人类委员会面前申请对其变而为人的认可,他做如下阐述:      


I try to make sense of things. Which is why, I guess, I believe in destiny. There must be a reason that I am as I am. There must be.      


在他失败后再度尝试时,他又做如下言:      


I've always tried to make sense of things. There must be some reason I am as I am.      You have arranged to die?   

  

In a sense I have. I am growing old, my body is deteriorating, and like all of you, will eventually cease to function. As a robot, I could have lived forever. But I tell you all today, I would rather die a man, than live for all eternity a machine.  

    

Why do you want this?      


To be acknowledged for who and what I am, no more, no less. Not for acclaim, not for approval, but, the simple truth of that recognition. This has been the elemental drive of my existence, and it must be achieved, if I am to live or die with dignity.      


终于,有志者,事竟成:      


According to the records at the NorthAm Robotics Company, the robot also known as Andrew Martin, was powered up at 5:15 pm on April 3rd, 2005. In a few hours, he'll be 200 years old, which means that with the exception of Methuselah and other biblical names, Andrew is the oldest living human in recorded history. For it is by this proclamation, I validate his marriage to Portia Charney, and acknowledge his humanity.      


做为女性,难免感性;影片除了一条主线外,还有一条副线:就是我不可避免的被他和little miss以及他和她孙女之间的情感触动所在。前者的擦肩以及后者的携手,虽然充满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色彩,虽然有不少可被逻辑所诟病之处,毕竟,让人感觉美好,让人仍旧乐观向往童话中永远的happy ending 和 live happily ever after. 如果现实残酷,至少我们还有梦工厂的安慰。  


What's right for most people in most situations isn't right for everyone in every situation! Real morality lies in following one's own heart.      


且不管追随自己的心会造成后果若干,暂不论现实考量中的道德与否,至少,大胆讲出此话的人,并身体力行之,让人艳羡。当然,艳羡,不代表认同,很多事,很多选择,还得放在具体的情境中衡量。

2008-06-02